自從有關“特朗普訪華”的消息被各大媒體報道后,隨即也引起了外界的各種猜測,但不管特朗普來不來,都只會讓美國務卿魯比奧的處境雪上加霜。
7月5日,特朗普在“空軍一號”上被記者詢問訪華的計劃時,一改此前沉默態度,坦然拋出六個字:“可能訪問中國”。這簡短的表態瞬間引發國際輿論。
此前白宮雖被曝密集籌備訪華行程,甚至拉攏蘋果CEO庫克、英偉達黃仁勛等商界巨頭隨行,但中美官方始終未正式確認。如今特朗普親自“官宣”,卻意外暴露了美方底氣不足的試探姿態。不過令人尷尬的是,如果訪華成行,魯比奧可能連中國國門都進不去......
特朗普此次的表態,其實在此前已經顯現了。據日媒披露,美商務部早已啟動“企業天團”組建計劃,聯系數十位科技、能源領域CEO隨行,陣容遠超5月特朗普訪沙特的30人代表團。
當時沙特豪擲2萬億美元訂單,成為其外交高光時刻。如今美國想要延續之前的“商業戰績”,不過他們的真實意圖也昭然若揭,那就是中國市場的合作潛力遠非沙特可比,尤其在芯片、新能源車、飛機發動機等領域存在巨大利益空間。
然而更深層得需求來自美國經濟的壓力。
稀土反制生效,中國限制稀土出口后,美國汽車、軍工產業面臨供應鏈斷裂風險,短期內難以重建自主產能;企業市場依賴,特斯拉、英偉達等企業在中國市場營收占比超20%,脫鉤代價難以承受。國債危機逼近;美債規模不斷增加,急需對華合作開拓新經濟增量。
但美方同時顯露矛盾心態,畢竟訪華的時間懸而未決,9月與10月兩套出席方案仍在博弈,暴露協調難度。
誠意也等待檢驗,盡管美方近期取消EDA芯片設計軟件禁令、解封C919發動機供應,被解讀為“示好組合拳”,但中方堅持“相向而行”原則,未輕易松口邀請。特朗普的“可能”二字,恰恰折射出籌碼不足的試探性喊話。
如果特朗普訪華成真,魯比奧的處境可謂是令人尷尬。作為特朗普政府頭號“對華鷹派”,他因多次散布涉疆、臺海等謠言,于2020年被中國列入制裁名單,包括凍結在華資產、禁止入境。
這意味著,如果總統專機降落北京時,主管外交的國務卿只能滯留境外,甚至可能被迫在馬尼拉或首爾“遠程支援”。他曾宣稱“當國務卿后與中國打交道不成問題”,如今卻連踏入中國領土的資格都沒有。
更諷刺的是,魯比奧在特朗普政府內部早已權力空心化!
權力遭特使分拆,特朗普繞過白宮,直接任命親信處理烏克蘭、中東事務,魯比奧淪為“最后知情者”。
政策立場沖突,他主張對俄強硬、力挺烏克蘭,卻遭特朗普公開冷落。淪為了政治犧牲品,特朗普曾將“收回巴拿馬運河”的離譜任務甩鍋給他,致其公眾形象崩塌。
內外交困之下,魯比奧的國務卿生涯恐難撐過2年,訪華鬧劇不過是其邊緣化的外現罷了。
然而中方的立場始終如一,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曾斬釘截鐵回應:
當美媒猜測中方或因魯比奧升職而軟化立場時,這盆冷水澆得透徹,國家主權沒有交易余地。
特朗普想要訪華,可不是想來就來的,如果態度和立場擺不對,只能是徒勞的。就在他表態前三天,中聯部部長劉建超在世界和平論壇劃出清晰紅線:“臺灣問題不是談判議題,而是必須遵守的主權底線。”前駐美大使崔天凱更直白宣告:“中國要統一,這個沒有商量的余地。”
中方向美方開出兩張明確的“外交入場券”:第一,美國必須公開承諾“不支持臺獨”;第二,不得搞“當面承諾、背后操作”的雙重手法。這些條件直指特朗普政府痛處,今年年初,美國政府官網悄悄刪除“不支持臺獨”表述后,至今未向中方解釋。
臺灣問題成為檢驗特朗普誠意的試金石,如果他想像2017年那樣帶著經貿大單滿載而歸,就必須在主權問題上展現尊重。畢竟,中國已不再是那個用市場換口惠的國度。
正如美媒所言:“制裁解除一百項,不如一句‘反對臺獨’來得實在”。
特朗普頻繁對外釋放訪華信號,也不是一時興起的,當前他面臨國內支持率嚴重下滑的困境,不滿意度高達53%。外交突破成為提振聲望的捷徑,2017年訪華后民調回升的先例,讓特朗普團隊看到扭轉頹勢的契機。
同時,美國軍工巨頭面臨稀土庫存不足的危機,“稀土換芯片”的臨時協議急需升級穩定。
魯比奧的遏華立場卻與總統的急迫需求產生大分歧。他不僅被中國制裁,更在關鍵議題上與特朗普背道而馳:當特朗普將TikTok交易作為訪華籌碼時,魯比奧仍在參議院高喊“全面封禁”;當軍方在南海采取“戰略回避”政策避免與解放軍沖突時,這位國務卿還在鼓噪供應鏈“去中國化”。
特朗普團隊內部正上演“去魯比奧化”暗流,據透露,特朗普計劃組建的訪問團以國防部長、財政部長及商界領袖為核心,國務卿角色被刻意弱化。如果魯比奧堅持他的強硬路線,可能面臨“被留守白宮”的尷尬安排,畢竟總統的專機座位是有限的,對于內外交困的特朗普來說,拉近和中國市場的距離更重要。
特朗普的訪華“可能論”,與其說是對華示好,不如說是對國內博弈的妥協,他在美國國內急需外交突破提振選情,企業巨頭也渴求中國市場,商業代表團成最佳“敲門磚”。而中方以靜制動,將臺灣問題設為“門票”,考驗美方的誠意。
至于魯比奧的尷尬?那不過是華盛頓權力游戲中,又一顆被犧牲的棋子罷了。
未來中美關系能否突破“制裁名單”的阻隔,答案不在中方,而在美方是否能真正理解,大國外交從不是“當面握手、背后捅刀”的游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