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矛盾再次升級!
7月4日,美國國慶日,在這個本該慶祝團結的日子,一份名為“大而美”的940頁法案以51:50的投票,勉強通過。
而曾是白宮座上賓的科技巨頭埃隆·馬斯克,在這天,卻因意見不合,成了特朗普口中的“國家叛徒”。
兩人以前的關系可謂跟親兄弟似的,但這次特朗普就連把馬克思趕出去的心思都有了,就當倆人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63歲奧巴馬強硬表態!
奧巴馬這次會選擇幫誰?川普和馬斯克的關系又會發展到哪種地步?
這份940頁的法案,究竟寫了什么?
美國國慶日,特朗普點燃的不是慶祝的煙花,而是一場政治的烈焰。他將一份法案甩在桌上,幾乎是指名道姓地,向硅谷最狂野的信徒——埃隆·馬斯克,正式宣戰。
這份法案有個好聽的名字,叫“大而美”。但翻開它厚達940頁的內文,你會發現這根本不是什么優美的詩篇,而是一場毫不掩飾的財富大挪移。
它的邏輯簡單粗暴:把給窮人的救生索剪斷,來給富人的錢袋子開閘。
法案大刀闊斧地砍掉了聯邦醫療補貼和低收入家庭的社會援助,然后將省下來的天文數字,通過減稅的方式,精準地輸送給了幾個特定的行業——石油、軍火、傳統芯片制造和航空公司。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利益交換。那些代表著“舊時代”力量的傳統巨頭們,得到了它們夢寐以求的政策紅利。
而作為代價,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被直接踢出了牌桌,過去賴以為生的政策優惠和環保補貼,一夜之間化為烏有。這無異于釜底抽薪。
所以,當外界將這份法案貼上“劫貧濟富”的標簽時,幾乎沒人覺得冤枉,甚至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這940頁的字里行間,寫的根本不是法律條文,而是利益集團的許愿清單。
曾經的“白宮寵兒”,一夜之間成了“國家的叛徒”
那馬斯克為什么反應如此激烈?因為這份法案動搖的,是他的根基。
曾幾何時,他和特朗普有過一段各取所需的政治蜜月。特朗普需要馬斯克這位“科技先知”來裝點門面,證明自己也懂創新、支持未來。為此,他甚至邀請馬斯克加入白宮的效率辦公室,風光無限。
馬斯克也樂得配合。與權力中心的親密關系,讓他的特斯拉和SpaceX在政府補貼、項目審批上,一路綠燈。
但“大而美”法案的出臺,讓這場政治共生戛然而止。
特朗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選擇的是一條復興“鐵銹帶”的道路,賭的是傳統工業的回歸。而馬斯克的整個商業帝國,都建立在技術革新與能源轉型的未來敘事上。這兩條路,從根本上就背道而馳。
眼看自己的商業根基將被連根拔起,馬斯克徹底爆發了。他公開炮轟法案是“拖美國后腿的垃圾”,甚至放出狠話,威脅要成立一個叫“美國黨”的新政黨,來掀翻華盛頓的牌桌。
特朗普的回應則更加簡單粗暴:考慮取消你的公民身份,或者干脆把你驅逐出境。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特朗普隨后就下令聯邦效率委員會,徹查馬斯克公司是否存在欺詐。而這個委員會,恰恰是當初馬斯克幫助特朗普一手建立的。
這無異于用你親手遞過來的刀,捅向你的心臟。兩人從盟友到仇敵的轉變,快得讓人目不暇接。
國會山變成了不眠的戰場
這場頂級富豪與當權總統的決裂,只是臺前的戲劇。而在幕后,國會山的斗爭早已進入白熱化。
法案的投票結果,本身就說明了一切。參議院,51票對50票。眾議院,218票對214票。每一次都是以最微弱的優勢驚險過關,稍有差池便會滿盤皆輸。
為了阻擊法案,民主黨人幾乎用盡了所有程序手段。
他們要求國會工作人員,必須在現場一字不差地朗讀完這940頁的法案全文。這場漫長的“朗讀馬拉松”耗費了十幾個小時,硬生生把投票拖到了第二天。
他們還準備了上百條修正案,試圖用無休止的辯論和表決,來制造一場“程序性癱瘓”。
那幾天,國會山燈火通明,議員們通宵熬戰,疲憊與憤怒寫在每個人的臉上。這已經不是一場關于政策的辯論,而是一場考驗意志與耐力的消耗戰,是美國政治深度撕裂最真實的寫照。
兩位早已退休的總統,都看不下去了
當華盛頓亂成一鍋粥時,兩個意想不到的身影站了出來,讓這場風暴的震級再度提升。
民主黨的前總統奧巴馬,毫不客氣地公開批評這份法案,稱其為“對工薪階層的背叛”,是一個將導致數千萬人失去醫療保健的“重大錯誤”。他的話語里,充滿了對民生凋敝的憂慮。
而另一邊,共和黨的前總統小布什,也用一種更委婉但同樣有力的方式表達了擔憂。他警告說,為了短期利益而過度向軍工和石油產業傾斜,可能會讓美國“付出沉重的長期代價”。
這極為罕見的一幕,讓所有人都感到了事態的嚴重性。
一位民主黨人和一位共和黨人,兩位早已遠離權力中心、本該頤養天年的前總統,在同一件事上,表現出了罕見的一致。這本身就傳遞了一個強烈的信號:事情已經偏離了正常的軌道。
這不是一份法案,這是兩條無法回頭的路
最終,在一片爭議聲中,特朗普還是在7月4日這一天,強行簽署了“大而美”法案。
這個本該慶祝國家團結的日子,卻諷刺地成了一座見證全民意見撕裂的里程碑。
這件事的本質,早已超越了特朗普與馬斯克的個人恩怨,也超越了國會山里的黨派之爭。它實際上是把一個深刻的、關乎國運的選擇題,擺在了所有美國人面前。
美國未來的路,到底該怎么走?
是重拾舊日的榮光,讓機器的轟鳴聲再次響徹“鐵銹帶”,依賴傳統工業的力量實現復興?還是擁抱不確定的未來,將賭注押在硅谷的技術創新和能源轉型之上?
法案的通過,給出了一個清晰但充滿爭議的答案。它像一個巨大的扳道岔,強行將美國的國家列車,拐向了其中一條軌道。
至于這條路的盡頭,是戰略性的突破,還是一場災難的開端?
沒人知道答案。法案的墨跡已干,但它在美國肌體上劃開的這道傷口,才剛剛開始。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