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美國設定的關稅緩征期即將到期,印度總理莫迪卻突然展開了一場長達八天、橫跨五國的外訪行程,并在出發前高調表態:金磚國家是“全球南方”國家的重要平臺,有助于建立一個更加平衡的多極世界秩序。
這一動作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尤其是在中方剛剛放出“必將反制”的強硬聲明之后,莫迪的這番話語,竟順著中方立場點頭稱贊。
曾幾何時,美國還在印度耳邊反復勸說,試圖將其從金磚機制中拉扯出來,如今印度卻突然“轉向”了?
這到底是莫迪的深思熟慮,還是印度的戰略清醒?亦或是中方立場的分量,終于壓倒了美國的挑唆與威逼?
在這場充滿博弈與變數的外交棋局中,印度的一舉一動,已不再只是“選邊站”的游戲,而是關乎全球未來秩序走向的關鍵變量。
就在數日之前,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宣布將從7月5日開始,向全球范圍內超過170個國家陸續發放關稅通知,新一輪關稅措施將于8月1日全面生效。
這一次,美國不打算談判、不打算妥協,而是直接拿出“強征稅”這根大棒,打算強行劃定全球貿易的新邊界。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極響。他想用“分層關稅協議”這種新概念,逼迫各國重新審視與中國的經濟聯系。
例如,美國與越南的協議規定:凡是含有中國產零部件的經越南出口商品,將被征收高達40%的懲罰性關稅,而越南自產的商品則統一征收20%。
表面上冠冕堂皇,實際上就是赤裸裸地打壓中國制造,遏制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位置。美國的這一套“規則游戲”,也迅速被推向印度。美方提出,如果印度希望獲得關稅減免,那么必須確保出口到美國的商品中,至少60%的附加價值是在印度本土完成。
這無疑是變相要求印度削弱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甚至徹底脫鉤。可印度并未就范。印方強硬表示,只接受將門檻壓低至35%左右,并強調過高的本地化附加值要求,將嚴重打擊印度制造業的發展空間,甚至引發本國經濟結構的連鎖反應。
此時,印度總理莫迪的出訪,顯然不是“巧合”。這場八天五國之行,不僅是他過去十年來最長的一次外訪,更是印度對外釋放“戰略自主”信號的關鍵一躍。
行程涵蓋東南亞、非洲、中亞等多個區域,議題涉及國防、稀土、能源、反恐等核心戰略領域,足見印度并非在“走過場”,而是在刻意營造一種“多邊外交”的新格局。
尤其是在面對美國極限施壓的當口,莫迪不但沒有收斂對金磚的支持,反而公開強調金磚國家將成為推動全球治理改革的橋梁。
這番話,幾乎就是中方在國際場合多次重申的立場原文復述。中方早已明確,金磚機制不是排他性集團,而是一個開放、包容、反對陣營對抗、堅持多邊主義的平臺。
莫迪此番表態,無疑是對這一立場的正面回應。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為了拉攏印度,不惜在關稅談判桌上做出“高壓姿態”。
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多次試圖以關稅和市場準入為籌碼,要求印度減少與俄羅斯的武器交易,淡化與金磚國家的聯系。
但印度并未買賬。不僅如此,印度還在7月4日向世貿組織通報:由于美國對其汽車出口征收過高關稅,印度準備對美國產品征收等額報復性關稅,總額高達7.25億美元。
這波操作,是印度對美方自信喊出的“紅線”回應。在農業與乳制品市場開放問題上,印度更是態度鮮明。
面對美方希望印度徹底開放市場的要求,印度財長直接回應:這兩塊是印度的“核心利益”,不容干涉。
印度的農業人口占全國總人口近一半,若輕易開放,將嚴重沖擊國內農產品市場,甚至危及社會穩定。
可以說,印度不僅對美國的“要價”逐一叫停,還主動出擊,試圖借助金磚機制與“全球南方”國家增強合作,尋找更為穩定的經濟伙伴與戰略支撐點。
這一切,正好契合中國所倡導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國一貫堅持,全球化不應成為強者的工具,更不能被某一國綁架成為霸權手段。
在美國高舉關稅大棒、試圖重劃全球供應鏈之際,中國明確表示:任何國家若試圖犧牲中方利益換取美國的豁免,中方都將堅決反制。
“必將反制”四個字,擲地有聲。莫迪顯然聽進去了。他在五國行中高頻率提及“多極世界”“全球平衡”“南方集體發聲”等關鍵詞,既是對中方立場的呼應,也是對美方暗示的對沖。
更值得玩味的是,美國內部也在醞釀更具威懾力的手段。美國參議院將審議一項由格雷厄姆提出的法案,擬對繼續從俄羅斯進口能源的國家征收高達500%的二級關稅,目標直指中國與印度。
格雷厄姆甚至放話稱,該法案將成為特朗普的“談判工具”,并已獲超80名議員支持。這無疑是“達摩克利斯之劍”的升級版。面對這一法案,中國反應一貫明確:中俄能源合作是合法正當,不容外部干涉。
印度則陷入尷尬。印度外長蘇杰生在華盛頓公開表示,已與格雷厄姆溝通,解釋印度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希望美方“理解”。這番“上門求情”的姿態,與中方的堅定立場形成鮮明對比。
但也正是在這兩種態度的對照下,印度開始意識到:幻想換不來尊重,妥協換不來安全。于是我們看到,莫迪在國際舞臺上“變調”了。
從曾經對西方亦步亦趨,到如今強調“戰略自主”“金磚合作”,印度正在悄然調整自己的對外政策軌跡。
這不是投靠中國,而是印度出于現實判斷與國家利益的理性選擇。同時,也是對美國單邊主義、規則霸權的一種間接反抗。
畢竟,美國這次并非只對中國動手,它打的是“全球經濟冷戰”的算盤,想把所有“不聽話”的國家都納入懲罰名單。
越南被加稅,歐盟被拖延,印度被施壓……世界越來越看清,美國所謂“規則”的本質,其實只是服務于“美國優先”的幌子而已。
金磚機制的崛起,恰恰為這些被脅迫的國家提供了一個“聲音出口”。特別是在中國堅定維護自身利益、拒絕被脅迫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國家開始意識到:合作才是出路,對抗只會自傷。
印度的態度轉變,就是這種趨勢的一個縮影。它既是對現實的回應,也是對未來的布局。在多極化浪潮洶涌而來的今天,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誰才能在風暴中掌控航向。
莫迪在關鍵時刻順著中方立場發聲,既是對美國關稅霸凌的回應,也是印度對自身戰略利益的清醒判斷。
中國以堅定立場贏得尊重,也為全球反對單邊主義的力量提供了堅強后盾。未來的國際秩序,注定屬于多邊合作,而不是單邊霸權。
信息來源:
[1]莫迪開啟十年來“最長訪問” 環球時報
[2]外媒:印度擬對美國征收報復性關稅 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