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初,韓國總統府青瓦臺的氣氛格外微妙,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司長親手將9月3日抗戰勝利80周年閱兵邀請函遞到李在明手中。
面對這份燙金請柬,李在明在記者會上只回應了九個字:“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卻又特意強調要以“牢固的韓美同盟為基礎”。
這九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暗藏玄機,“盡快”二字透出的急迫感,與李在明就職時承諾“優先修復中韓關系”的基調高度吻合。
但韓國政府內部傳出的風聲更值得玩味:總統是否出席,將參考特朗普的決定,北京遞出的這張邀請函,意外成了檢驗韓國外交自主性的試紙。
歷史陰影下的兩難抉擇
李在明接過的是一份帶著歷史重量的邀請函,2015年,樸槿惠頂著美國壓力出席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不僅提振了支持率,更推動中韓自貿協定落地,使雙邊關系進入蜜月期。
繼任者文在寅訪問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的舉動,也曾為修復關系注入暖意,但到了尹錫悅政府時期,韓國外交路線急轉,全盤否定前任成果,“親美疏華”政策讓中韓關系墜入冰點。
李在明面臨的困局比前輩更復雜,特朗普政府雖在對華示好,從允許中國繼續進口伊朗石油,到刪除北約聲明涉華負面內容。
再到計劃率商務代表團訪華,但美國遏制中國的戰略基調未變。韓國已很難復制樸槿惠時代的平衡術:一邊高調訪美,一邊“順道”出席北京閱兵。
經濟數據更凸顯韓國的焦慮,韓國對華貿易順差連續收窄,急需重啟中韓自貿協定升級談判,軍事上,中國第三艘航母即將服役,雙航母編隊常態化穿越第二島鏈,美國在亞太的軍事優勢持續削弱。
李在明深知:若錯失93閱兵這個窗口,下一次機會可能要等10年,屆時中美力量對比早已翻天覆地。
特朗普的轉向與韓國的枷鎖
特朗普近期的對華政策突變,為李在明提供了微妙契機,就在中東停火協議瀕臨破裂之際,特朗普突然承認中國可繼續進口伊朗石油,變相放棄對中國能源安全的圍堵。
北約峰會聯合聲明刪除涉華負面內容,更是特朗普親自干預的結果,這些信號表明:特朗普的貿易戰策略已轉向務實。
這種轉向直接影響韓國決策空間,特朗普若在8月敲定訪華行程,李在明幾乎必然跟隨出席閱兵;若美國代表團缺席,韓國可能降格派遣總理或外長。
青瓦臺內部直言:“總統將參考特朗普是否出席再做決定”,更深層的枷鎖來自韓國內部,保守派雖因連續兩任總統遭彈劾而勢力大減,但親美力量仍控制外交安全部門關鍵崗位。
前大邱市長洪準杓等保守派人士倒戈支持李在明,反而加劇執政黨對“政治清算”的擔憂,這種分裂使任何偏離韓美同盟的決策都可能觸發激烈反彈,接受邀請會被批“背離同盟”,拒絕則坐實“對華緩和是空談”。
地緣棋局的生存智慧
李在明的真正機會在于普京的出席,93閱兵不僅是中韓雙邊場合,更是他與中俄領導人同臺的多邊舞臺,這種場合的價值遠超電話外交,對上任僅月余的韓國總統而言,是突破外交困局的絕佳跳板。
特朗普的算盤也在變化,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悄悄掛出公告:暫停對中國商品加征91%關稅,這份本該在G7峰會上炫耀的“外交勝利”,被低調放在官網角落。
曾經揮舞關稅大棒的特朗普,如今在供應鏈斷裂的壓力下倉皇后撤,這種務實轉向,讓李在明的“盡快改善中韓關系”有了操作空間。
韓國的選擇將影響整個東北亞格局,若李在明突破束縛出席閱兵,可能帶動日本、菲律賓等美國盟友重新校準對華政策;若屈服于美國壓力缺席,則坐實“韓國只是美國附庸”的區域認知。
當前中韓貿易額占韓國對外貿易22%,而韓美貿易僅占12%,經濟現實與安全依賴的撕裂,正是韓國兩難處境的真實寫照。
特朗普的商務代表團是否踏上中國土地,將決定李在明能否邁出青瓦臺飛往北京,德黑蘭的導彈與洛杉磯港空蕩的泊位,讓特朗普放下關稅大棒。
首爾的總統府里,李在明凝視著那份閱兵邀請函,九個字的回應在美韓同盟的框架下藏著躍躍欲試的突破。
無論最終選擇如何,韓國在中美博弈中的兩難折射國際格局的深刻變遷:當霸權秩序松動,小國外交的騰挪空間在夾縫中反而可能生長出新的可能。
李在明的“盡快”承諾,既是焦慮,也是機遇,問題在于,他能否在特朗普的陰影下抓住它?
資料來源:
李在明稱最后期限前或無法達成韓美貿易協議——央廣網
李在明上任首月記者會:將盡快改善韓中關系——上觀新聞
李在明會參加九三閱兵嗎 中方邀請引發關注——中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