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舉制裁大棒反遭精準打擊,中歐經貿暗戰背后美國竟成最大贏家?
歐盟最近對華搞事情讓人看不懂。
他們剛把中企踢出歐洲醫療器械采購名單,轉頭又說這是"被迫自保",法國財長還喊出"不能讓中國制造涌入歐洲"的口號。
中國沒慣著他們,7月6日商務部的對等反制直接到位。
這事兒最吊詭的是,明明美國四月就和中國停戰了,歐盟反而跳得比美國還兇。
仔細扒拉背后原因,發現他們的算盤全打歪了——本想著趁著中美打架當個中間商賺差價,結果兩個大國突然握手言和,倒把歐盟給晾在杠頭上了。
現在最慘的是,特朗普政府被曝出早就盯上歐盟這塊肥肉,又是拉攏極右翼搞顛覆,又是放話要讓歐洲領導層全下臺。
歐盟這幫政客還在自作聰明搞"強硬人設",完全沒意識到自己快被賣了。
這場亂局說白了就是歐盟的戰略誤判大爆發。
他們總覺得自己端著全球最大貿易集團的架子,在中美之間隨便擺個姿態就能坐收漁利。
可現實給了當頭一棒——現在的國際局勢早就不吃這一套了。
先說經濟這盤棋,中美這對老冤家都能握手言和,不是因為他們突然看對眼了,而是雙方都清楚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
中國的高科技產品,美國的農產品和大飛機,這些互補性強的產業才是壓艙石。
反觀歐盟呢?和美國在汽車、飛機、芯片這些關鍵領域撞得頭破血流,連德國大眾最近都被迫裁員保命。
最諷刺的是,歐盟在制裁中國醫療設備的時候,完全沒想過自己ICU里用的呼吸機有多少零件來自中國。
這種自斷后路的玩法,簡直是把經濟安全當兒戲。
他們現在就像賭桌上輸紅眼的賭徒,明知道繼續跟牌會輸得更慘,還是硬著頭皮往上押注。
原因也簡單——拜登政府靠俄烏沖突薅走歐洲制造業羊毛這事還沒緩過勁呢,特朗普現在直接舉著40%關稅大棒逼著歐洲企業搬家。
歐盟政客們被內外夾擊搞昏了頭,病急亂投醫拿中國當出氣筒。
可他們似乎忘了,中國早不是二十年前那個靠給代工活命的國家。
從新能源汽車到光伏面板,從5G基站到特高壓輸電,中國企業現在握著全球供應鏈的七寸。
歐盟說要搞產業保護,可他們的超市貨架上60%的日用品都是中國制造。
更搞笑的是,他們制裁醫療器械的禁令剛下來,德國醫療企業協會立馬跳腳抗議。
這種自己人打自己臉的鬧劇,連歐洲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
看看最近歐洲多國爆發的卡車司機罷工,就是因為中國電動貨車被制裁導致物流成本暴漲。
要我說,歐盟政客們現在最該做的不是玩政治花招,而是趕緊去醫院查查腦子。
中國能把反制措施精準卡在醫療器械這個點,說明早就摸透了歐盟的軟肋。
這種你來我往的博弈,表面看是貿易戰,實則是給歐盟上的一堂戰略清醒課。
歷史早就證明,搞經濟脅迫這套把戲遲早反噬自身。
當年美國用廣場協議坑日本的時候,也沒見歐盟跳出來主持公道,現在自己嘗到滋味了倒是裝起受害者。
別忘了,中國手里的底牌比他們想象的多得多——從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到稀土加工技術,從數字支付系統到基建輸出能力,隨便哪張牌打出來都夠某些國家喝一壺。
最近法國政府偷偷恢復進口中國醫療設備的新聞被曝光,充分說明這些所謂制裁根本就是政治作秀。
歐盟現在最該擔心的不是中國反制,而是怎么在美國的收割鐮刀下保住自家產業根基。
那些跟著政客吆喝的企業主們最好想清楚,到底是要跟著政客們的面子走,還是要保住企業的里子?
這場鬧劇發展到現在,歐盟可以說把能踩的坑全踩了一遍。
既沒摸準美國的真實意圖,又低估了中國的反制能力,還把自家企業推上對抗前線。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中美兩大經濟體面前玩"騎墻術"注定沒好下場。
歐盟要真想走出困局,就該早點摒棄零和思維,回到合作共贏的正道上。
至于那些還在鼓動對抗的政客,建議他們抽空去港口看看堆積如山的滯銷汽車,去醫院看看停擺的醫療設備,再去工廠看看因為缺中國零部件而停工的流水線。
等把這些現實問題都看明白了,或許能少說點胡話,多干點正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