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和美國達成了貿易協議的消息讓越南在國際舞臺上“火”了一把,要知道,美國忠誠的伙伴國家,日本和韓國都沒有達成協議,越南卻率先達成了。
但是后續不管是美國的媒體還是英國的媒體都有懷疑,越南是出賣了中國的利益來達成自己的協議。
那么美越之間達成了什么協議,這個和中國同為社會主義的國家真把同志賣了?
一、
我國和越南之間的關系是“好同志”“好朋友”,同為社會主義道路的國家,前進目標一致,雖然以前有過矛盾,但是現在的關系還算緩和。
先看現在,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宣布已經和越南方面達成了貿易協議。
在此前,特朗普宣布的對越南加征的關稅是46%,這次達成的協議,只征收了20%的關稅,但是這是只針對越南本土出口,如果是在越南轉運的則是40%。
后者被視為是針對在越南有投資的國家。
那么代價是什么呢?
越南這邊對于美國的零關稅,并且根據特朗普的表述,越南還會向美國開放市場。
外界的主要目光集中在這個“轉運”上,怎么定義“轉運”?什么情況下算是“轉運”?
商業顧問丹·馬丁接受采訪時表示,“轉運”在貿易執法中其實是一個模糊且經常被政治化的術語,定義和決定取決于決策方。
所以,怎么定義“轉運”由美國方面決定。
2024年,越南對美國的出口額增加,達到了1370億美元,而相對應的,美國對越南的貿易逆差為1230億美元。
而這個數字在五年前僅有一半,五年前,出口額翻了一倍多,貿易順差也翻了一半多。
但是這其實也和中國有關,之前不是在傳外企放棄中國市場,將工廠搬到了越南嗎?然后就此還引起了對于越南的吹捧。
但其實這也是因為當初特朗普的高關稅政策,也間接影響了越南對美出口,但是吹捧越南倒也不必,越南的體量只有那么大,內需搞不起來,不過要承認對方是在發展的。
二、
關于“轉運”,不少人解讀是針對我國的,誠然,在“轉運”的定義上,美國確實有很大可能針對我國,因為定義權在美國手上。
外媒就認為,這是將我國排擠出供應鏈,是在挑撥中越之間的關系,何況,我國和越南還有邊境爭端。
我國是越南的第一貿易伙伴,也是越南最大的進口市場,所以越南在貿易方面是依賴于我國的,也就是說,不是越南對于我們有多重要,而是,我國對于越南有多重要。
越南方面也是注意到了這點,加強對產品原產地的核查。
為什么呢?
因為要求核心生產要在本地,并且附加值要超過31%。
我國這邊出口給越南的除了農產品外就是生產機器、零部件。
而且越南方面在這個關稅協議里面,強調大部分出口產品都遵循原產地相關的國際規則,這使得使用中國零部件的產品能夠獲得足夠的附加值,從而被貼上“越南制造”的標簽。
不過,如何處理“零部件”的關系,還是要看越南那邊。
這里就要說說,為什么特朗普的協議要特別的加一個“轉運”了,在此前,越南成為了手機等電子設備的樞紐,我國也在越南投資了不少工廠,零部件也多從我國進口。
這是區域產業鏈的成果,但是美國方面認為這是“非法轉運”,再說難聽點就是“非法避稅”。
所以就有了這個特別的“轉運”。
但是沒有越南,也會有第二個“越南”,這是全球化無可避免的。
有人猜測,比如公共事咨詢公司的CEO史蒂夫·奧肯就認為,特朗普的意思是,想要向美國出口,就要和中國脫鉤。
但是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
并且其實韓國才是越南的最大的投資者,并且常年“霸榜”。
三、
在前兩年,韓國的企業在越南有著超過九千個項目,投資額也樂基超過了八百億美元,是越南最大的外國投資者。
可以說遠超我國,當初三星撤了我國的廠,新的廠子就是開到了越南,三星已經將越南視為自己的生產基地,至于本國內,勞動力成本高,只有在政府壓力的時候才動一下。
就在去年的9月,三星又投資了18億美元用于建設OLED工廠,截至去年9月,三星已經在越南建立了六家制造工廠、一個研發中心和一個銷售實體,累計投資額達224億美元。
可以說,越南能夠進入全球的產業鏈,韓國的企業可以說是功不可沒,所以美國要砍、要在這方面針對的話也要先砍韓國。
當然,并不排除,為了針對我國的而對“轉運”有著雙重標準,那也只能說沒有辦法,并且關于原產地,以及附加值的認定主要取決于越南。
而韓美關系,其實最近也是有點微妙。
先是國務卿魯比奧取消了對韓國的訪問,后是關稅協議難以達成。
就在7月3日,李在明表示兩國的關稅談判并不輕松,無法確定在7月9日截止時間之前能否達成協議。
在特朗普這邊,韓國和李在明也沒有什么存在感,日本都有因為不買美國的大米而被特朗普惱火,認為是“慣壞”了他們,但是韓國這邊,特朗普都沒有懟。
比被罵最慘的就是沒有存在感。
四、
有消息透露,其實美國方面就是希望越南減少使用我國的材料和零部件,也就是降低進口,并且要求更謹慎地控制其生產和供應鏈。
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國周邊的國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切斷懟我國的需求供應鏈,甚至可以說對于我國的需求比對美國大。
越南是亞洲第一個和美國達成協議的國家,自然受到的關注大一點,但其實之前一個國家是被認為最有可能的,那就是印度。
不過,事情的發展變得有趣了起來,就在6日,印度宣布對美國施行報復性關稅。
根據媒體爆料,在和亞洲國家談判的時候都有針對我國的限制,在印度也有,要求將附加值至少達到60%,才能獲得“印度制造”的認定資格,也就是以印度的關稅標準來收稅。
這次的報復性關稅,主要是因為印度這邊的強硬態度,印度一直以來對外都是強硬的態度,把印度放到“大國”的位置。
印度這邊不愿意開放農業,并且希望把關稅調到比越南低,美國這邊自然不同意。
其中汽車零部件出口也是關切點之一,又是零部件。
而這個報復性關稅就是因為美國對汽車及零部件加征的關稅沖擊印度出口,所以才實施的,想必,這個零部件里面也有我國的身影。
美國在7月9日前能與多少國達成交易,在這些交易中會不會又有什么對我國限制性的條件?
種種問題都值得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