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驕陽下,林西縣城南街道南街村回民營子村組的957畝高標準農田如綠色綢緞鋪展,銀白色滴灌帶泛著粼粼波光,田間地頭笑語盈盈。這片土地正經歷蛻變——總投資23.45萬元的“以工代賑”項目,不僅讓農田基礎設施全面升級,更帶動40戶村民家門口增收,人均增收達1497元,用“小項目”撬動了鄉村振興的“大希望”。
從項目立項到資金使用,南街村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制度,將每個環節置于陽光之下
作為“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基層實踐,南街村創新“田間購肥+自主勞作+土地改良”全鏈條模式。項目累計收購本村有機肥2871立方米,讓庭院糞肥變廢為寶。“以前糞肥堆院里又臭又占地方,現在按市場價收購,光賣肥就掙了7000多!”村民于全和裝車時喜不自禁。村民參與土地深松、旋耕等作業還能領報酬,全村累計發放勞務報酬14.355萬元,實現“就地取材+家門口就業”雙重收益。
農技人員深入回民營子村組指導高標準農田建設
機械化耕作與生態改良讓土地煥發新生。10余臺農機晝夜作業,957畝土地經深松旋耕后,土壤板結問題顯著改善。種糧大戶陳振華撥著青翠玉米苗笑道:“今年用了有機肥和深松技術,化肥少用20%,苗比去年壯實多了!”據測算,改良后農田每畝預計增產300斤,年總增產143噸,為全村191人人均增收1497元,讓村民的“飯碗”更穩。
水利升級更添活力。482.3千米滴灌帶如毛細血管延伸田間,5套升級水利設施與修繕一新的機電井房,終結了灌溉季“用水難”。“過去澆水要熬夜排號,鄰里常鬧矛盾,現在省水又省心!”村民李亞瑞說。水資源利用率提升30%,鄰里糾紛消失,村民自發組建管護小組,共同守護這份和美。
項目推進靠規范透明機制。從立項到驗收,南街村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每環節都曬在陽光下。“公示欄上工程進度、資金明細一目了然,心里踏實!”村民監督員馬玉春說。施工高峰期,20余名村民自發成立義務監督隊,成了項目“編外生力軍”。竣工后,村“兩委”制定管護公約,建立長效機制保障效益持續釋放。
“項目最寶貴的是凝聚了民心。”南街村黨總支書記李學森感慨。項目建設中村民參與度達92%,從“旁觀者”變“參與者”,讓鄉村振興成全民事業。如今,這一惠民工程不僅帶來143噸增產預期,更培育出12名“土專家”,為發展積蓄力量。
夕陽下,灌溉系統開啟,水霧織出彩虹。“以工代賑”遇上高標準農田,不僅提升了土地產值,更躍升了鄉村治理能力,升華了干群關系。正如街道辦主任劉崢所言:“每株莊稼都是政策落地的見證,每張笑臉都是鄉村振興的注腳。”(李曉軍)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