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委、市政府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持續在推進鄉村振興上全面發力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其中指出,成都將在確保糧食安全的情況下,借助科學技術,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協同推進現代農業與鄉村建設。
確保今年糧食產量達235萬噸
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1.5萬畝
《意見》將糧食安全置于首位,明確了成都2025年糧食播種面積達到581萬畝、產量達到235萬噸以上的硬指標,為此,成都將落實國家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目標價格補貼政策,實施糧食規模化生產獎補政策,完善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措施。實施低效果木騰退恢復糧食等農作物種植項目。
▲2025年5月9日,天府糧倉產業園收割小麥
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成都將支持蔬菜生產設施改造提升,優化完善穩產保供方案;推進生豬養殖穩產提質,確保全市生豬出欄403萬頭以上;實施肉牛穩產提質項目,統籌推進奶牛、肉羊、禽蛋生產。
此外,成都還將推進都江堰灌區全國整灌區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新建及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21.5萬畝,健全高標準農田建設、監督、驗收、管護體系;推進灌區現代化建設,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現代化改造項目。
打造專業化“園中園”
發展智慧農業
農業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意見》聚焦“建圈強鏈”與“創新創造”雙輪驅動,加速推進現代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
成都將聚焦現代種業、智慧農業等細分領域,打造專業化“園中園”,引育“鎮園之寶”企業,培育本土化產業集群,促進主導產業全鏈條升級。為此,成都將重點扶持農副食品加工、優質白酒、復合調味料、竹產業等特色領域,爭創國家級產業集群。
▲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菜立方” 攝影:莊永進
成都還將建設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體系,推廣綠色高效貯藏技術,新建改造烘干中心,支持加工企業升級廠房與設備,完善產地冷鏈網絡。
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主體,構建多主體協同服務體系也尤為重要。成都將持續提供農業職業經理人金融支持與養老保險補貼,擴大專業人才規模。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耕、種、管、收”全程托管服務。
為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成都將實施智慧農業行動,構建農業生產用地“一張圖”數據平臺,拓展“管好地”“種好糧”等數字場景;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研發國產先進農機裝備,創新機器人農業生產場景,探索農業低空經濟應用。
成都將依托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組建育繁推創新聯合體,推動天府現代種業園、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提能增效,實施制種基地三年提升行動,落實規模化制種補貼,強化種子儲備能力。
“五清”工程、快遞進村……
持續提升農村居民幸福感
成都將縱深推進農村“五清”工程,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開展農村戶廁無害化改造;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強化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監管,常態化推進農村黑臭水體動態清零;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推動化肥、農藥使用量繼續保持零增長;持續開展農藥包裝廢棄物和廢舊農膜回收處理行動。
與此同時,成都將分類推進農村道路設施修繕;開展農房特色風貌改造,推進美麗鄉村特色風貌重點線路建設;持續提升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最大程度實現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同監管、同服務;推進天然氣“村村通”工程,不斷提升農村清潔能源占比;深化快遞進村,加強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建設,不斷完善縣鎮村三級物流體系。
在公共服務體系方面,成都將推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發展,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化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實施鄉村醫療衛生體系健康發展行動,推動智能化康復中心建設,探索大學生村醫引育留用路徑,提升城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實施“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紅星新聞記者 閆曉峰
編輯 歐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