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半年海口城鎮新增就業3.78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55.99%(引題)
多措并舉織密就業“服務網”(主題)
海口日報記者 陳歆卓/文 康登淋/圖
“在求職路上奔波了許久,兜兜轉轉,最后還是在家鄉找到了理想歸宿,安定了下來。”23歲的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應屆畢業生符文馨,曾輾轉多地,最后通過海南自貿港(海口)畢業生“留才”專項活動與心儀崗位實現了“雙向奔赴”,進入海南一家食品公司從事市場策劃工作。“既趕上了自貿港建設的好機遇,又能陪伴家人,我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系著千家萬戶。今年來,海口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聚焦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服務需求,通過拓寬就業渠道、優化服務保障、強化技能培訓等舉措,全力推進穩就業、惠民生、促發展,織密織牢就業“服務網”。據市人社部門統計,今年1至6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37802人,完成全年任務目標數的55.99%。
A 聚焦重點群體 搭建對接橋梁
“半年前還在為‘去北上廣還是回家鄉工作’糾結,現在很慶幸選擇了回海口。”7月4日,符文馨順利通過試用期,拿到正式職員工牌后感慨道。回憶起自己的求職之路,她用“撥云見日”來形容:“從最初的迷茫不已、輾轉求職,到如今在家鄉從事理想崗位,堅定與自貿港共同成長,我終于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在“海南新能源汽修師”勞務品牌實訓基地——海南福諾新能源汽車服務有限公司內,新能源汽修師檢修故障車輛。
大四秋招時,符文馨曾將簡歷投向廣州、深圳等城市,卻因競爭激烈陷入迷茫。今年春節返鄉時,她在網上留意到海口即將開展豐富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活動。
“不僅有招聘會,還有幫助優化簡歷、模擬面試的職業指導活動,這讓我又重燃了信心。”參加了多場活動后,符文馨在海南自貿港(海口)畢業生“留才”專項活動中獲得一家食品公司的市場策劃實習崗位,于7月初順利轉正。“從職業指導到崗位匹配,海口的就業服務完善又暖心。”
符文馨的經歷,是海口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的生動縮影。海口市開展“好就業”海口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舉辦了海南自貿港(海口)畢業生“留才”專項活動、就業沙龍、公益人才雙選會等系列活動,擴大就業服務覆蓋面,打造青年人才“強磁場”,讓更多高校畢業生了解海口、選擇海口、留在海口。
“公司認可我的工作經驗,還會提供崗前培訓,感覺很安心。”6月26日,2025年海口市殘疾人專場招聘會上,擁有3年電商客服經驗的殘疾人求職者趙女士與一家企業達成初步就業意向。今年以來,海口通過落實殘疾人就業創業政策、舉辦線上線下招聘活動、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等舉措,為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托起“就業夢”。
面向農民工等重點群體,海口市還開展了春風行動暨“就業開門紅”等招聘對接活動,通過摸排勞動者返崗需求、企業用人需求、搭建人崗對接平臺等一系列舉措,將豐富崗位及就業服務送進人力資源市場、商圈、社區、園區,為求職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就業選擇,持續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
6月20日,在海口技師學院無人機實訓場,教師指導學生練習操控四旋翼無人機。
B 瞄準產業需求 精準引才育才
廣搭平臺“家門口”固才強基,瞄準需求“走出去”招賢納士,海口以引才與留才“雙線并驅”的就業服務模式,構筑起“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圈。
去年9月起,海口市啟動“好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行動——全國大中城市巡回招聘活動,海口企業組團以“現場招聘+委托招聘”的形式頻頻外出攬才。截至目前已累計攜8萬余個崗位前往吉林、河北、廣西、湖南等地,參加60場招聘活動,向當地高校畢業生等人才伸出誠意滿滿的“橄欖枝”,吸引了眾多學子關注。
活動期間,海口市人才勞動力交流服務中心還與長春工業大學、桂林理工大學、燕山大學等一批高校簽訂了校地人才培養框架協議,建立高校就業工作聯絡服務站,將在人才供需信息交流、精準對接、就業見習、人才跟蹤評價等方面深化校地合作,進一步拓展人才交流合作“朋友圈”。
開機、調試、起飛……近日,在海口技師學院無人機實訓場,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吳英麒熟練操控四旋翼無人機,為即將開始的實習工作做準備。他期待通過實習積累實踐經驗,未來成為一名飛控工程師,助力低空經濟發展。
在“產鏈賦能·才鏈未來”2025龍華區新質生產力專場招聘會現場,求職者與招聘單位工作人員溝通交流。
瞄準低空經濟發展機遇,海口正大力推進“椰島飛手”勞務品牌建設,通過建設實訓基地、開展校企合作等方式,為無人機行業輸送高素質技能人才,今年以來已培訓2000余人。同時,“椰島飛手”勞務品牌創新搭建質量標準體系與誠信評價體系,覆蓋無人機培訓、就業服務、技術支持等內容,不斷向標準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從單一品牌到集群效應,海口勞務品牌建設已形成規模優勢。近年來,海口圍繞海南自貿港“3+1”重點產業需求,培育了“海南新能源汽修師”“椰嫂”“椰島飛手”“大坡胡椒工”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勞務品牌,通過“培訓+勞務品牌+就業”模式,累計培訓11萬人次,帶動就業25.83萬人。勞務品牌不僅成為帶動重點群體就業的“金名片”,更是助力產業發展的“新引擎”。
C 優化服務矩陣 助力“雙向奔赴”
“家門口就能找工作、問政策,就業驛站太方便了。”近日,市民李曉榮來到海南就業驛站海口嘉華站咨詢求職,不到一周就收到通知:一家家政企業有適合她的崗位,請按時帶簡歷前去面試。順利通過企業面試后,李曉榮已經正式入職。“新工作離家近,薪資待遇也滿意,讓我很有信心。”
牽好線、搭好橋,是助力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向奔赴”的關鍵。近年來,海口持續優化公共就業服務體系,高標準布點建設就業驛站(零工市場),將求職登記、職業指導、技能培訓等就業服務送到百姓“家門口”,逐步構建起“一刻鐘公共就業服務圈”,著力打通公共就業服務“最后一公里”。
在“溫情送崗暖心田 前程似錦譜新篇”2025年海口市殘疾人專場招聘會現場,求職者用手機拍攝招聘信息。
從“奔波找活”到“進站擇業”,精準便捷的就業服務讓“一刻鐘”不只是一個時間刻度,也成為一把衡量城市溫度的標尺。“驛站會為求職者建立‘一人一檔’臺賬,登記求職意向后,如果用工需求庫中暫時沒有合適的崗位,我們會提供‘跟蹤式’服務,持續為求職者留意匹配的崗位信息。”海南就業驛站海口嘉華站工作人員介紹。
高效運行的就業驛站不僅在線下精準發力,線上也提供著“觸屏可及”的服務。海口市推出的“海口經濟圈零工之家”線上就業服務平臺,依托就業驛站工作人員及服務,為海口經濟圈內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提供求職意向登記、崗位信息瀏覽及發布、邀請面試、政策宣傳等“一站式”“不打烊”線上公共就業服務。
海口正聚力打造“六個之城”,其中打造全齡宜居幸福之城是價值追求。支持促進重點群體就業創業,是實現這一價值追求的重要舉措。海口市人社部門將不斷完善高質量充分就業創業體系,深化推進國家公共就業創業服務提升示范項目,全力以赴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通過健全“定向型、訂單型、輸出型、扶智型”四型精準培訓機制,全面加強技能型人才培養等舉措,為加快建設海南自貿港核心引領區、打造“六個之城”提供堅實支撐。
記者手記
以“繡花功”織密就業“服務網”
海口日報記者 陳歆卓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今年來,海口深入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在完善就業政策體系、突出幫扶重點群體、優化公共就業服務等方面多措并舉,不斷織密織牢就業“服務網”。
然而,當前就業形勢面臨結構性矛盾突出、重點群體就業壓力增大等多重挑戰。要進一步提升就業服務質量,需以“繡花功”般精細度從多維度協同發力。從多地實踐來看,精細化服務已成為破題關鍵。
以“繡花功”織密服務網絡,構建全域覆蓋的就業服務體系。可依托街道、社區基層平臺,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就業服務網格,將服務觸角延伸至園區、商圈、樓宇,實現就業服務“零距離”。
以“繡花功”提升服務效能,需強化數字賦能精準匹配。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搭建智慧就業平臺,動態歸集崗位需求與求職意愿,實現“人崗智能匹配”。同時通過就業服務小程序、云端招聘會等線上載體,讓就業服務更高效便捷。
以“繡花功”筑牢權益保障,需完善就業服務長效機制。聚焦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等群體,健全勞動權益保障、職業技能培訓、社會保障銜接等制度,讓就業服務既有溫度又有力度,切實增強勞動者獲得感、安全感,為高質量就業保駕護航。
就業服務提質升級需久久為功。唯有以“繡花功”織密服務網絡、提升服務效能和筑牢權益保障,才能讓每一位勞動者都能“進得了門、找得到崗、安得下心”。
來源:海口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