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最近新能源汽車領域,最炙手可熱的「超級新人」,不用機哥多說,機友們都能猜到是小米。
在上周的小米人車家全生態發布會上,雷總終于把車主們期待已久的小米YU7發了出來。
應有盡有的全系標配、誠意十足的定價,加上YU7本身足夠強大的產品力。
讓小米首臺SUV,一發布就迎來破紀錄爆單。
上市18小時,鎖單量突破24萬臺。
稱得上全球汽車工業史上難以復刻的奇跡。
在令人澎湃的銷量背后,機友們也不難發現。
小米SU7 Ultra和小米YU7,有幾個相比同檔車型很顯著的優勢,或者說是共同點——
頂級的性能、制動、底盤和電機
在小米YU7發布當天。
小米汽車同時公布了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第二次挑戰德國紐博格林北環賽道的圈速成績:6分22秒091。
一舉拿下了紐北官方圈速榜,總榜全球第三的成績。
而在更早之前。
小米SU7 Ultra量產車同樣征戰過紐北,并以7分04秒957的成績,超越保時捷和特斯拉成為紐北史上最速量產電動車。
新鮮發布的小米YU7,雖然沒有站上紐北賽道大舞臺。
但從此前的發布會上,機友們都能看到,小米YU7完成了中國首個純電動車24小時耐力挑戰。
至此,小米YU7和小米SU7 Ultra,都在國際公開的測試和賽道中,實打實證明了自己的高性能、強品質和頂級技術力。
有些機友可能會好奇,小米汽車多次挑戰賽道極限,對咱們普通消費者真有意義么?
畢竟咱們就算真買車回來,也不會閑著沒事干跑賽道對吧。
頂多日常出門買菜,放假跑高速出去旅個游、露個營。
既然這樣,小米汽車為什么跟阿甘似的,這么執著于高性能和賽道技術?一輛電車性能搞這么狠真的有必要嗎?
堅持高性能、跑賽道、卷圈速,圖啥?
機哥想說,汽車高性能,不僅很有必要,對消費者的意義還相當大。
對于汽車來說,賽道本就是最嚴苛的「質檢場」,紐北賽道更是如此。
它全長20.83公里,一共177處彎道,落差高達304米,加上多變的氣候和地形,讓它有著極高的通關難度,堪稱全球汽車性能的“試金石”。
能以較高圈速跑完紐北賽道的車。
它的性能、底盤、三電系統、散熱和續航,絕對是有兩把刷子的。
然后大伙再看看小米SU7 Ultra原型車,以及量產車的紐北官方圈速榜總榜成績。
含金量無需多言。
當然啦,起初很多人對于小米SU7 Ultra原型車的紐北表現,期待值并沒有很高。
畢竟原型車專門跑賽道,當然能放開拳腳,給車子做各種賽道優化。
而量產車終歸是要開上馬路,不能粗暴堆料。
可當SU7 Ultra量產車的成績出來后,網友們才真正意識到,小米是真愿意把賽道技術普及到量產車上...
盡管為了能合法上路,小米SU7 Ultra量產車對車身做了部分修改。
但包括三電機系統、賽道版電池、熱管理系統等核心技術能力,還真就完全一致。
至于小米YU7這邊。
雖說沒能吃上小米SU7 Ultra同款三電機,但像是電池防護、快充、底盤調教和安全工藝等技術,皆師承SU7 Ultra。
最終,YU7得以完成電車24小時耐力挑戰。
證明了自己在續航、充電、散熱、制動和安全性上有著無出其右的表現。
我知道,有些機友還是會覺得,小米汽車主打高性能,多少有點炫技成分。
但回顧人類整個科技發展史,其實不難發現:
很多咱們現在正在享受的科技成果,基本都是誕生于極限環境下,并在工程師們的努力下,把技術逐漸普及到生活中。
比如咱們現在經常能見到的「紅外耳溫槍」,就源于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紅外探測技術。
在20世紀60年代,NASA想測量遙遠恒星的溫度,便開發出了高精度紅外探測技術,在太空環境中通過紅外傳感器,探測恒星的輻射能量。
看著跟普通人關系不大對吧。
可到了1991年,就有一家搞醫學技術的公司,利用這紅外探測技術,跟人體耳膜發出的紅外能量相結合,造出了耳溫槍。
非接觸式能避免交叉感染,兩秒出溫度效率極高,很快就在醫院普及開來。
包括機哥做評測用到的手機測溫槍,技術原理跟耳溫槍也大差不差。
凍干食品亦是如此。
還是20世紀60年代,NASA在一項航空計劃中,宇航員面臨著長期待在太空里,食物短缺的問題。
于是,凍干技術開始派上用場。
通過把食物速凍到-30℃至-50℃,再通過真空環境脫水干燥,最終保留食物95%以上的營養。
如今這項技術也從醫學、航空領域,走進尋常百姓家。
又比如,咱們現在出門打開地圖App,都能用上的北斗衛星定位。
但北斗衛星誕生的初衷,是為了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全面自主可控。
也是從2003年開始,北斗衛星才對民用開放,再到2020年北斗三號全球系統開通,向全球用戶提供免費導航定位服務。
把目光放回新能源汽車領域。
小米作為超級新人,一開始就定好了挑戰汽車性能極限、挑戰賽道極限的目標。
無論是保時捷還是法拉利,它們都在賽道上有過耀眼的成績,并且不斷把賽道技術普及到量產車上。
如今的小米汽車,顯然也在這條道路上加速狂飆,從追趕者逐漸轉變為引路者的角色。
而且根據機哥這幾年對小米的觀察。
它確實和十多年前不一樣了,更具體來說,小米一直在硬核科技領域挑戰各種極限。
自研玄戒O1芯片的橫空出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自研通用型芯片很難,這事兒你知,我知,廠商更是了熟于心。
可耐不住小米決心足夠堅定,在好幾年前就開始布局、設計、驗證、流片,挑戰芯片的性能上限。
結果顯而易見,玄戒O1和天璣9400、驍龍8至尊版站在了同一梯隊。
就像雷總說的那樣:“后來者總有機會。”
高性能背后,是更好的駕駛體驗和安全性
看到這里,估計有機友get到了。
小米汽車的賽道成績也好,經過賽道驗證的三電系統、底盤和制動技術能力也罷。
本質上,都是為了給消費者們,造一臺更安全、可靠和駕駛體驗更好的量產車。
比如咱們平時開車,肯定都遇到過以下幾種場景。
第一個是雨天、高速、急剎車。
這場景確實DeBuff疊滿了,但得益于頂級制動系統、精準動力分配和P ZERO高性能輪胎加持。
哪怕是濕噠噠的公路,小米SU7 Ultra,也能做到制動不打滑。
第二個是前車突然掉東西下來。
這時候咱們肯定得緊急避讓一波。
好消息是,得益于閉式雙腔空簧和高性能阻尼可變減振器,能給SU7 Ultra在緊急轉向時,提供有效支撐。
與此同時,ESP系統也能對打滑車輪,進行動力限制,讓車子保持穩定。
以上這些技術、硬件,實際上都是高性能車必不可少的“登西”,能讓車子跑賽道或做極限測試時,更加游刃有余。
但你說這些高性能技術,放在平日里駕駛有用么?
確實有用,而且好用啊。
以后一定會有更多消費者了解到,買車不僅僅得看外觀、續航和智能座艙,更要關注底盤、剎車品質和三電水平。
機哥也蠻期待,有了小米汽車在賽道打磨技術、不斷突破圈速紀錄的的還開頭后,其他新能源汽車廠商能加進來“刷圈”。
畢竟小米汽車已經證明了,在紐北刷圈并不是炫技,最終目的是給車主和消費者們造一臺好開、先進穩定和安全的車。
這也是國產新能源汽車,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必經之路。
圖片來自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