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廟街道上海路社區,有這樣一群普通居民,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用日復一日的點滴善舉,為社區注入溫暖力量,成為鄰里心中當之無愧的“活榜樣”。
01
叢萬福:微信群里的“及時雨”,維修幫扶不停歇。
“叢大哥,我家下水道堵了,能幫忙看看嗎?”在上海路社區的居民微信群里,這樣的消息時常彈出,而居民口中的“叢大哥”——叢萬福,總能第一時間回應。作為社區維修志愿者的“頂梁柱”,叢萬福自備工具箱,練就了一手疏通下水、維修家電的好手藝。他的微信也漸漸成了居民們的“求助熱線”,正是一次次響應,讓他成了鄰里隨叫隨到的“貼心人”。“都是街坊鄰居,能幫就幫一把,心里踏實。”這是叢萬福常掛在嘴邊的話。
02
高洪杰:樓棟里的“和解劑”,退休后活出“新價值”。
“高阿姨,隔壁晚上太吵,實在沒法休息……”每當鄰里間有糾紛,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樓棟長高阿姨。退休后的高阿姨主動擔起樓棟長職責,成了社區公認的“熱心腸”。面對噪音、漏水等引發的矛盾,她總是放下自家事,第一時間上門調解。“誰家沒點小摩擦?好好說、換位思考,啥問題都能解決。”她用耐心傾聽、用智慧疏導,讓多起鄰里糾紛在和風細雨中化解。
03
劉躍武:2000小時的“奉獻者”,用腳步丈量社區溫度。
在上海路小區經營送水站的大劉哥,還有另一個身份——社區志愿服務的“主力隊員”。自2021年投身公益以來,他累計服務時長已超2000小時,成了居民眼中最熟悉的“忙碌身影”。日常里,他主動認領3個樓棟的環境衛生,清理堆放物、調解糾紛、為行動不便的居民上門服務,樣樣沖在前面。如今,大劉哥俯身清理雜物的身影,已成為上海路社區一道鮮活的風景,溫暖著每一位居民的心。
平凡鑄就偉大,善舉傳遞力量。他們的故事不僅是鄰里間的美談,更像一粒種子,在社區里生根發芽,激勵著越來越多的居民參與到社區共建中,讓文明的暖流持續涌動。
來源:文廟街道
編輯:王露洋
初審:張文琦
復審:佟劍博
終審:佟 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