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接診的張大姐,五年來強忍癲癇數次發作,直至一次跌倒重傷才來就醫。握著檢查單時她后悔不迭:“彭醫生,若早知后果如此嚴重,我何苦白白煎熬這些年?”
作為重慶惠民癲康醫院一名專注癲癇診療的醫生,我深知許多患者因各種顧慮選擇暫緩就醫。然而,每一次未被控制的發作,都可能在平靜生活下悄然埋下隱患。
漠視癲癇的反復侵襲,身體面臨的挑戰遠超想象:
“意外”可能隨時降臨:發作如水庫開閘,毫無征兆。做飯時、登高時、過馬路時突然發作,燙傷、墜落、交通事故等意外風險驟增,身體承受的真實代價難以預估。
腦內“風暴”持續侵蝕:每次異常放電如同大腦局部電路持續過載短路。反復“電風暴”可能損傷神經元網絡,久而久之,記憶減退、反應變慢、注意力下降等問題可能逐漸顯現,影響生活與工作質量。
病情悄然“升級”:如同野火未及時撲滅易蔓延,癲癇發作頻率與強度可能隨反復復發而增加,未來治療難度也會加大。及早干預,才能更有效掌控病情。
無形的“心靈重壓”:擔心隨時發作的焦慮,害怕旁人異樣眼光的恐懼,長期如影隨形。不少患者因此自我封閉,甚至陷入抑郁狀態,身心健康雙重受創。
癲癇并非不可對抗的頑敵,現代醫學已擁有有效的應對手段。精準的診斷(如視頻腦電圖、影像學檢查等)是第一步,它能幫我們清晰定位異常放電的根源。
隨后,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規范的藥物治療、必要時神經調控或外科手段干預——能幫助大多數患者顯著控制發作,甚至達到無發作狀態。
在我日常接診中,及時就醫的患者治療有效率與控制率遠高于拖延者。每一次規范治療,都是對大腦珍貴的保護,是對生活質量的有力挽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