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雖然已經過去10多年的時間,但網上每次出現與韓國申遺的話題,依舊會引起大眾的熱議。
就比如,我國近日第一次當選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下的一個公約締約國大會主席國。這個公約,具體是《關于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
這個公約主要是跟文物保護以及海外文物追索有關,和文化申遺之間并沒有直接的關聯。但是在國內的互聯網上,還是把這件事跟文化申遺,尤其是韓國申遺直接關聯在了一起。
從客觀的角度來看,韓國此前的文化申遺事件有很多是謠傳,也有的是扭曲和誤解,但依舊在國內輿論引發了軒然大波,這其中的原因是很值得玩味的。
因為很多國人也都知道這些是謠傳和誤解,但仍舊會對韓國進行調侃甚至是咒罵。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才是問題的關鍵點。
爭議的起點是端午
國內端午節的假期剛剛過完,關于韓國申遺的爭議恰恰也是從端午這個節日開始的。時至今日,起爭議事件已經整整過去20年了。
時間回到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年宣布,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國內媒體在報道的時候,直接把端午祭改變成為了端午節,這樣一來,國內的民眾自然就把韓國申遺的端午當成了我們自己的端午節。
已經有大量的信息澄清,韓國的端午祭和我國的端午節沒有任何關聯,他們的端午祭只局限于韓國江陵地區。我國的端午節,則是全國范圍。
最關鍵的是,申遺并不具有唯一性。當國內媒體此前在報道的時候,往往都在渲染是韓國搶走了中國的端午節,這在很大程度上就加深了民眾的刻板印象與偏見。
事實上,2009年我國的端午節也申遺成功,被聯合國收錄進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即便如此,圍繞韓國申遺事件并沒有就此平息下去,而且只要韓國每申請一次,國內就會出現一場輿論風潮。
從端午節到中醫,從火炕再到印刷術,甚至據說漢字和書法都被韓國人申遺了。很多信息都是捕風捉影,但國內的輿論仍舊樂此不疲的追著韓國打,這其中的原因實際上跟中韓兩方都有關系。
韓國在尋求文化大國地位
截止到2014年,不完全的統計顯示,韓國至少申請了16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且這些申請是在過去13年的時間里完成的。高頻次申請的背后,實際上是韓國在尋求文化大國地位。
歷史上,朝鮮半島也同屬于東亞文化圈,尤其是半島上的政權,基本上都認可中原王朝設定的朝貢體系。到了明清之際,朝鮮半島上的王朝更是在法理上承認中原王朝是他們的宗主國,他們自己則是藩屬國。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朝鮮半島既有自己的文化歷史傳承,同時也有從中原王朝學習到的一切。就比如漢語和漢字,19世紀以前,朝鮮半島的官方全都通用漢語,直到20世紀朝鮮半島的民族意識覺醒,他們才推出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到了現在,韓國要想突出體現自身的文化大國地位,勢必就得圍繞歷史乃至申請文化遺產來做文章。但是,韓國人翻箱倒柜一番,卻發現他們的文化歷史都帶有中原文化的身影。
如此一來,韓國人如果不申請,他們的文化大國地位就無法顯現出來。如果申請,不管申請的是什么,都繞不開中國。因為從客觀的角度來看,即便一些文化遺產確實跟中國的歷史文化無關,但是這些東西多多少少還是有一定的關聯。
所以,在中國人看來,韓國人的每次申遺都像是在故意找茬和碰瓷,但韓國還是樂此不疲,突出的就是一個文化大國地位。
尤其是從民族情緒的角度來看,韓國人還想擺脫歷史上和中原王朝的一切羈絆,他們想要得到肯定和認可,至少在文化層面,韓國人想讓世界相信,朝鮮半島在歷史上也有獨特的文化傳承,和中原王朝的文化雖同屬一脈,但卻是絕對次生出來的。
以上才是韓國人申遺的真正初衷。然而,韓國人這么做了,恰恰又會讓中國人感到心里不痛快。
不是因為韓國搶,而是覺得他們不配
同樣屬于中華文明圈,但朝鮮半島上的政權一直處于次要的地位。在中國人的內心深處,韓國的歷史文化傳承實際上就是中國的文化歷史傳承。如今韓國人卻要另外申遺,自然會讓很多中國人感到不爽。
中華文化的傳承與自信在近代歷史上被西方列強打斷過,這段屈辱的歷史毫無保留的展現給了周邊的國家,哪怕到現在,這也是中國人內心深處永遠的傷痛和不堪。
最關鍵的是,也正是因為這段屈辱,徹底斬斷了周邊國家和中國的主次關系。西方列強沒有到來之前,包括朝鮮半島在內,也包括越南官方層面承認中原王朝的宗主國身份,文化傳承層面同樣也保留著大量的中國文化元素。
西方列強到來之后,不但周邊的小國先后成為殖民地,就連原先的中原王朝也淪為了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最讓中國人難以忍受的是日本,這個同樣屬于東亞文化圈里的一員,在學習了西方的先進文化和技術以后,通過自強和革新,徹底脫離了東亞文化圈,甚至還想著去侵占原來的宗主國。
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行徑雖然沒有成功,但是日本卻成功殖民了朝鮮半島,這在一定程度上相當于把朝鮮半島的地位進一步降低了。畢竟日本原來也是中原王朝的藩屬國,也是承認歷史上的朝貢體系的,現在卻把朝鮮半島踩在了腳下,朝鮮人的內心肯定更加不爽。
正因為如此,進入20世紀以后,朝鮮半島的民族情緒才會蓬勃發展。他們要創造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同時要建國,徹底脫離原來歷史上的朝貢體系。簡單粗暴一點說,就是要徹底跟中國劃清界限。
在這么操作的過程中,他們越是拋棄歷史,就越發現歷史傳承中有大量中國的影子。如此一來,就更加刺激了朝鮮半島上的民族情緒。
二戰結束以后,朝鮮半島事實上分裂成南北兩個國家,半島南部的韓國長期籠罩在美國的陰影之下。于是,在西方的不斷渲染和洗腦之中,韓國人對于中國一直抱有很深的成見乃至仇恨。
哪怕到了現在,這種情緒在韓國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申遺這件事上,韓國人覺得無所謂,或者說他們真的認為這就是自己的文化歷史傳承,但是中國人肯定不干,中國人的內心深處是接受不了的。于是乎,圍繞申遺就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說到底,這屬于文明的沖突。
韓國一直在彰顯自己的大國地位,等于在事實上主動激化了矛盾沖突。中國的民間輿論自然也不會慣著韓國人,哪怕知道有些信息是謠言,依舊會對韓國進行調侃和攻擊,彼此之間誰都不退讓。
未來會延續內心的怨恨
就連韓國的學者也認為,韓國人的文化心理具有很強烈的怨恨情結,這種情結跟歷史上的戰爭、被殖民以及分裂都有直接的關系。
進入現代社會以后,這種怨恨文化更是在韓國的思想意識上突出表現。所以,韓國人強調的歷史永遠是悲情,韓國的民族自覺意識永遠是保守。在韓國人創造的影視劇中,他們都能夠把大唐皇帝給射死,這種在文化歷史上的獨特造假行為,其實跟他們頻繁的申遺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未來韓國會繼續延續這種意識,尤其在文化領域,他們想要構筑起獨屬于韓國的文化傳承,徹底擺脫歷史上和中原王朝的聯系,也就是徹底擺脫藩屬國的陰影。雖然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任何一個國家都在朝前看,但是韓國每一次向前邁進一步,都會忍不住的向后去看。
韓國人會怨恨,既怨恨中國,也怨恨自己的祖上。為什么就不能像日本那樣在歷史上擁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或者是徹底擺脫朝貢體系呢?
日本在歷史上確實比較另類,有時候他們會接受朝貢體系,也會接受被中原王朝冊封,但也有的時候日本只朝貢而不接受冊封。也就是說,歷史上的日本自主性要比朝鮮半島更大,主要原因就在于日本是一個島國,對日本的控制成本相對更大。
如此一來,日本在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并沒有多大的歷史包袱,尤其在文化歷史上跟中國也缺少糾葛。韓國則不一樣,韓國人的歷史包袱太重,始終擺脫不掉過去的陰影。
結語
所以,圍繞申遺相關的爭議在民間輿論中還會持續存在,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隨著韓國人的自主性越走越遠,未來相關的爭議還是會漸漸平息的。除此之外,韓國人在怨恨之外也會表露出一種自信,尤其是結合現代社會的時尚文化和科技產業,試圖打造出獨屬于韓國的文化潮流。甚至于韓國在文化上還想引領一個地區乃至一個時代。
于是,在申遺這件事上,對于每一項文化傳承,韓國人才會拼命包裝,正是通過這樣一種方式,想要更多的向外展露自信。但是這種展露是如此的根基不穩,有時候也會東施效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