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絲綢之路——楊曉陽絲路四十年美術創作暨文獻展在滬啟幕

0
分享至



開幕式現場

7月5日,“絲綢之路——楊曉陽絲路四十年美術創作暨文獻展(上海)”在海派藝術館亮相,展覽開幕式同期舉行。此次展覽是楊曉陽藝術生涯中沉淀40載的深情回眸,同時也推開了一扇領略絲路魅力,對話當代藝術血液的思考之窗。


部分開幕式嘉賓合影


李磊致歡迎詞

上海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上海海派藝術館館長李磊在歡迎詞中表示,楊曉陽是劉文西開創的“黃土畫派”的繼承者與開拓者,他不僅繼承了“黃土畫派”的醇厚筆墨,更將其與中國傳統的圖像視覺及西方當代的多元構成相融合,形成了其獨特的視覺樣式。他是勇于進取的改革者,主動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為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做積極推廣工作,身體力行實踐著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將中國當代美術成果推廣到世界各地。此次展覽來到上海海派藝術館,將其40年的藝術創作成果小結在這里進行一次規模宏大的系統展示,對上海文化藝術建設、海派藝術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曾成鋼致辭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院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席曾成鋼從筆墨創作的角度對其畫作進行了深度解讀。他表示,楊曉陽始終保持著“黃土畫派”的質樸粗糲的本色與生活氣息,早期他畫過很多憨厚直爽的陜西農民。其畫面追求的是一種蒼勁老辣的高古氣象,他用線描來表現虛實、陰陽的相生相克與對立統一。他的藝術有三個“大”,即“大美術”“大美院”和“大寫意”。這三個“大”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也使他在美術界走向了一個大境界。楊曉陽的“大寫意”深刻體現了我們本土的文化自信。“大寫意”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從全球語境中去看“大寫意”,實際是一種文化立場的選擇,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許江致辭

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會長許江表示,楊曉陽營造了中國藝術教育的一個新氣象。他對于學科建設、校園建設、美術藝術建設的重視,為中國美術界的發展革新帶來了全新的面貌。楊曉陽出生于西安,時刻肩負著傳承黃土城墻文脈的使命。他對地理歷史的深刻理解、秦漢畫像磚一般的蒼茫筆墨,造就了其繁而不亂的畫作布局、遒勁順暢的筆墨線條。其人物神韻具有天庭飽滿、天圓地方的本真之味。他注重排列、重疊、分層的生動手段,呈現了古著蒼潤與石刻斑駁的效果。此次展覽展出的2025年新作“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12幅作品,如同12座古碑立于館中,葳蕤滿目,觀之酣然,其創作之心路與筆墨之新語,挾以磅礴氣象直白地展現了創作者似“土”年華——泥一般的樸拙人物,土一般的渾茫天地的景象。


夏潮致辭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夏潮表示,“絲綢之路”是中華文化開放包容、兼收并蓄的象征。此次展覽的主題正是對這一偉大的歷史文化概念與精神的生動詮釋。同時也是新時代下海派文化內涵的一次豐富與拓展。楊曉陽用生命之墨譜寫絲路之歌,用文化之色彩暈染文明之交融。他的作品不僅是個人藝術語言的凝練,更是千年絲路文明的當代回響。


劉萬鳴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萬鳴講道,楊曉陽是從陜西走出的杰出藝術家,40年來,他始終圍繞“絲綢之路”這一主題進行著鍥而不舍的藝術創作,用畫筆展現“絲綢之路”沿線,特別是陜北以及河西走廊地區的鄉土民俗和自然風貌。上海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自古以來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此次“絲綢之路”主題展覽來到上海是不同地域文化的一次交融碰撞,也為上海的藝術愛好者們提供了感受“絲綢之路”文化魅力的絕佳契機。


林茂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表示,長安畫派所倡導的“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優良傳統和創作理念,在楊曉陽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他的藝術探索經歷了從傳統文化繼承到嘗試融合,再到注重主觀表達的寫意與精神的逐步深化,形成了循環上升的聚焦與沉淀。此次展覽不僅是他個人藝術生涯的一次總結,也讓我們從藝術視角全面理解了這條千年古路所承載的文明交融共建的偉大歷史。同時更加說明了新時代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的重大現實意義。


王平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分黨組成員、秘書長王平在發言中講道,從西安出發,楊曉陽用40載光陰重走絲綢之路,他寫就的絲路長卷,呈現了一位藝術家深刻的文化擔當。他的畫筆是記錄歷史的刻刀,鑿開了學院派傳統的基座,更是重構文明的織機,織就了現代絲路煥新的人文圖譜。此次展覽所展出的《關中正午》的蒼茫中迸發出雕塑般的“團塊”力量,這不是小橋流水的文人私語,而是為時代立魂魄的大拙之美。


唐勇力致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唐勇力表示,此次展覽是楊曉陽創作實踐中的階段性成果。展覽從造型語言形式、個性化筆墨符號及“大寫意”精神的傳達等角度完成了一場時間與地理維度上的奔赴跨越。在其獨特的造型語言中,其秦漢氣象的厚重以及橫向仰視的視角方式,形成了空間交錯的視覺效果。他對畫作操作方法的重構,是漫長而堅定的自我演繹,畫作題材的靈活多變透露出渾然天成的創造想象力。在現場600余幅作品中,我們可以觀覽到楊曉陽物我兩忘的藝術精神的具象表達。


曾來德致辭

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曾來德以“重”“拙”“樸”“厚”“酣”五美總結此次展覽。其歷史的承載與精神的重量體現了畫面之“重”;原始的生命力與質樸的表達體現了其畫作之“拙”;大地般的呼吸感與本源的回歸體現了其藝術之“樸”;文化的積淀與筆墨的層級體現了其藝術哲學之“厚”;意象的自由揮灑體現了其創作狀態之“酣”。此次展覽所呈現的不僅是藝術家的心路歷程,更是一種扎根大地的文化自信,一種連接古今、面向未來的磅礴氣魄。


楊曉陽致答謝詞

楊曉陽在致答謝詞中表示,穿越戈壁風沙,聆聽駝鈴回響,40年前與絲路的“偶然”結緣的記憶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日比一日清晰。從主題繪畫到抽象表達,這些景象沉淀的40年從“表象的炫目”升華為“精神的圖騰”。絲綢之路現如今有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而上海便是當代絲路精神的化身之一。在老師的指導教育中,在同好的交流學習中,在與學生的教學相長中,楊曉陽始終保持著昂揚的進取姿態。


張建華代表海派藝術館接收捐贈作品


呂章申宣布展覽開幕


王魯湘主持開幕式

開幕式結束后,舉行了作品捐贈儀式。楊曉陽精心挑選了作品《松風圖》《母子情深》捐贈給上海海派藝術館。海派藝術館執行館長、上海西區文化傳媒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建華代表海派藝術館接受作品捐贈。最后,中國國家博物館原館長呂章申宣布展覽開幕。開幕儀式由文化學者王魯湘主持。





展覽現場

此次展館布置精心,從一樓兩個展廳中寫實與寫意的轉化,到二樓展廳煥然一新的水墨精神的描繪,始終圍繞著“絲綢之路”這一文化概念而持續展開。在這一主題上,楊曉陽創作觀念的革新、創作工具的改變、創作角度的變幻,深度融合了“一帶一路”歷史與當代的視野。展覽設計了主題探索、丹青意蘊、生活寫生、水墨精神四大板塊。其2025年新作“絲綢之路·人來人往”系列在上海首次亮相,打破了時間、空間、地理維度的跨度,以超大尺幅的水墨裝置重構了絲路人文圖譜?,F場巨幅作品環繞展廳,無論是主題探索中《阿房宮賦》“盤盤焉,囷囷焉”的解構性的視覺呈現,還是《苦水社火》細密繁雜的民俗氣象,或者生活類寫生中一組組截然不同的城市描繪圖像,均表露出其扎根文化而訴諸新語的藝術哲學。

學術研討會現場

同日,展覽學術研討會舉辦,此次學術交流會圍繞“楊曉陽絲路創作的時代意義”“絲路文明在視覺藝術中的表達”等議題展開深入探討。與會嘉賓一致認為,楊曉陽的創作突破了地域與時空的界限,將絲路文化的多元性與包容性轉化為獨特的視覺符號,其文獻資料更系統呈現了當代藝術家深耕單一題材的創作軌跡,為美術史研究提供了珍貴素材。

學術交流會開始前,楊曉陽攜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科研處處長于洋帶來了一場直播導覽活動,帶領觀眾“云游”展覽現場,解讀作品中蘊含的創作故事、絲路文明印記及獨特藝術價值,讓觀眾跨越空間,深度感受絲路藝術的魅力。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7月31日。

訪談

為上海百姓生活增加一個豐富元素
“絲綢之路——楊曉陽絲路四十年美術創作暨文獻展(上海)”訪談
(節選)


錢曉鳴彭雪杏

錢曉鳴:從1985年至今,正好舉辦40回顧展覽。
楊曉陽此次展覽為系列回顧展之一,始于北京中國美術館,此前展覽雖有不同副標題,但主要內容始終圍繞“絲綢之路”展開,涵蓋沿線國家的采風、考察、寫生、研究與創作。我出生于古都西安,在兩千年的歷史積淀中,“絲綢之路”在地理、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留下了豐富的人證物證,深入城市肌理和人文精神。在西安人心中,“絲綢之路”既是一個歷史命題,也是一個文化謎題。40年來,我的創作始終聚焦于這一主題,盡管也曾涉獵長城、黃河、長江等題材,但最終仍回歸“絲綢之路”的主線。

從學術角度而言,我對“絲綢之路”的研究不僅限于歷史文本,更注重實地考察與文物考證,將歷史、哲學與現實相結合,使體驗更加深入、內容更為豐富。早期的寫生多為基本功訓練,側重造型能力的提升與生活素材的積累;隨著對歷史文化理解的加深,作品逐漸由表象寫實轉向深層寫意,形成更具象征性與哲思性的表達方式。

最初,我以現實主義手法表現歷史題材,因史料有限,需結合實地考察、考古資料與合理想象進行還原與重構。在不斷探索中,我意識到“絲綢之路”不僅是歷史概念,更是文化符號,是連接東西方文明的重要橋梁,承載著戰爭、和平、商業、宗教、藝術等多重維度的交流內涵。這種認識推動我的創作風格由現實主義走向浪漫主義,并進一步拓展至抽象與象征層面,藝術表現空間也隨之擴大。

本次展覽涵蓋了從寫實到寫意、從抽象到象征的多種藝術語言,技法上融合了中國傳統寫意精神與西方古典及現代主義元素,材料運用亦突破傳統界限,引入綜合材料、非繪畫手段、設計思維與偶然因素,展現出多元的藝術表達方式。

此外,展品還包括我個人收藏的相關文獻與實物,穿插陳列于展廳與公共空間之中,并通過現代技術手段予以呈現。受限于展場條件,展覽結構分為五個板塊:“寫生”“主題化”“重彩”“水墨”“綜合材料”,整體編排雖不完全規整,但力求展現創作發展的階段性特征。

40年的創作跨度,僅能代表我藝術探索的一部分,呈現在公眾面前的作品也未必盡善盡美,更多是過程中的痕跡與階段性成果。藝術貴在創新,追求“象外之象”是我長期以來的目標。是否真正實現,尚難定論。希望此次展覽能夠引發更多討論與思考,為我今后的探索提供啟發與動力,促使我在“絲綢之路”主題下繼續深入挖掘,拓展藝術表達的邊界。

錢曉鳴:你剛才提到藝術傳承中的古今中外問題,而在你的藝術經歷中,不僅融合了中外與古今,更體現了當代中國藝術中南方與北方的交匯。北方藝術的雄強厚重與你所承襲的南方水墨傳統形成鮮明對比。無論是劉文西先生代表的北方現實主義傳統,還是你早年隨方增先、吳山明諸位先生學習所接觸的南方筆墨精神,這種南北文脈的深度交融,在當代藝術家中具有獨特性。你如何看待自己在藝術傳承中的定位,以及個性語言中所體現的南北融合?

楊曉陽:我們所處的時代,自藝術啟蒙起便以中西融合為背景。我在求學過程中有幸受到南北方多位名師指導,父親亦為西畫出身,其師承體系本身就體現出地域文化的融合。我師從劉文西先生,他是浙江人,但在北方長期生活創作,其作品既具南方才子的細膩,又融匯北方山河的雄渾氣勢。在他的引導下,我不斷走訪南北各地,與朱屺瞻、唐云等南方老一輩藝術家有過深入交流,也接觸過李可染、李苦禪、吳作人等北方大家??梢哉f,我對南北方藝術的理解早已內化為一種整體性的文化認知。

擔任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期間,秉持開放包容的理念,主張“走出去,請進來”,廣泛吸收全國各畫種的藝術營養,努力打破地域封閉性。在中國國家畫院任職期間,更是致力于推動中國藝術與世界的對話與交流。因此,所謂“南北之爭”“中西之別”“古今之變”,在我的藝術觀念中已不再是對立矛盾的問題,而是可以融合共進、形成合力的文化資源。

我一直認為,時間與精力是藝術創作最寶貴的資源。盡管外界對我的作品評價不一,批判之聲多于理解,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早期被認為難以接受的作品逐漸被重新認識和接納。這說明藝術探索需要過程,也需要量與質的積累。只有將理念轉化為高質量的作品,才能真正產生影響,引發思考,留下價值。

錢曉鳴:你早年曾隨劉文西老師赴上海學習交流,能否談談你與上海之間的淵源,以及你對這座城市及其文化藝術的理解?

楊曉陽:早年我對上海的認知較為有限。作為生長于西安的人,周秦漢唐的文化積淀構成了我最初的藝術認知框架。那種雄強大氣的藝術風格,是我長期以來所推崇的精神氣質。相較之下,南方藝術則更顯溫婉細膩,二者在美學追求上存在顯著差異。

劉文西老師本身就是一個南北融合的典范。他雖為南方人,卻在北方藝術環境中成長并確立風格,作品兼具雄強與細膩之美。正是在他的帶領下,我有機會前往上海,拜訪朱屺瞻、唐云等前輩畫家。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南北藝術之間并無隔閡,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其內在精神。

上海作為中國近現代藝術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生態。它不僅具備剛柔并濟、陰陽互補的哲學特質,也在文化層面展現出開放、多元、包容的格局。我對嶺南、海派藝術都持積極態度,尤其欣賞其不走極端、注重平衡的審美理念。

我認為,上海是中國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這里的藝術家往往能帶來不同于北方視角的知識結構與審美體驗,對我個人的藝術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此次來滬舉辦展覽,我期待與本地藝術界及觀眾展開深入交流。展覽周期較長,相信來自觀眾的反饋將成為我未來創作的重要滋養,也將成為推動我繼續探索的動力。同時,我也希望這次展覽能為公眾提供一個藝術欣賞與思考的空間,豐富城市文化生活,激發更多關于藝術與社會的深層討論。

部分展出作品













楊曉陽《絲綢之路·人來人往》 紙本水墨

200cm×240cm×12 2025年

-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 《絲綢之路·陜北紀行》 紙本水墨

208cm×1000cm 2014年

-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絲路長安》 600cm×238cm 2004年

-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 《社火》 360cm×3150cm 2016年

請橫屏欣賞 -


楊曉陽《絲綢之路》380cm×6400cm 1994年


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編輯 | 劉 晶

制作 | 閆 君、劉根源

校對 | 安亞靜

初審 | 劉 晶

復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鑒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系人:王會

聯系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為周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系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國美術報 incentive-icons
中國美術報
中國美術報
5179文章數 4282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洞天福地 花海畢節 山水饋贈里的“詩與遠方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安市| 同德县| 武穴市| 桦甸市| 东乌| 乐山市| 铜梁县| 海兴县| 南丹县| 左权县| 屏南县| 禄丰县| 会宁县| 鄂托克前旗| 利川市| 隆子县| 佛坪县| 桑日县| 甘谷县| 洪湖市| 安化县| 资源县| 垫江县| 杨浦区| 吉林市| 会泽县| 宁明县| 淮滨县| 凤阳县| 吕梁市| 城步| 尼玛县| 万山特区| 长宁县| 登封市| 巴彦淖尔市| 疏附县| 江油市| 景泰县| 岱山县| 康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