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來,DeepSeek成為各個行業所聚焦的熱點話題。這個融合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的前沿平臺,正逐步揭開其神秘面紗,展現出對各行各業顛覆性的潛力。隨著DeepSeek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普及,我們正站在一個由數據驅動、智能引領的新時代的門檻上。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革新,更是人類生活方式與思維模式的深刻變革。那么,將DeepSeek運用到美術評論上,會有怎樣的效果?為此,文化視界網&中華網山東特此開設“DeepSeek談藝”欄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與美術評論的跨界融合,為傳統藝術領域注入新鮮活力。
——編者按
在當代寫實油畫領域,李文濤以其獨樹一幟的創作姿態,構建了一片連接古典與當代、東方與西方的藝術疆域。近十年的旅法經歷為他埋下了多元文化的種子,他既深諳歐洲古典寫實的精髓,又始終保有對東方精神內核的堅守。當他學成之后重返故土,這份跨文化的積淀便化作筆下獨特的藝術語言,在逼真細膩的畫面之上,生長出足以震撼心靈的思想力量。
《聞香》60x90cm2019年
李文濤的創作始終貫穿著“慢是一種極致”的哲學。這種“慢”絕非技法上的拖沓,而是一種對抗浮躁的創作姿態——既是時間維度上的沉潛,更是心態層面的澄明。他堅信,唯有放平心態,以單純的真誠直面內心,才能讓作品突破視網膜的表層刺激,抵達情感共鳴的深處。于是,他的畫面總是帶著一種近乎禪意的平靜:灰蒙的光線、棉麻的肌理、靜默的物件,在古典寫實的筆法下凝結成一個個被時光溫柔包裹的瞬間。這種平靜并非空洞的恬淡,而是像湖面下涌動的暗流,藏著清冷的記憶、被遺忘的瞬間與不可言說的溫情,如法國藝術評論家米歇爾·杜勒所言,是“暗地的憂郁、期望的想象,一切暗合了畫面包含的情緒”。
《蘇菲的早茶》60x90cm2018年
“心中的桃花源”是李文濤反復提及的創作母題。在他看來,那些被精心刻畫的少女形態,不過是內心情感空間的外化——那是現代社會中稀缺的純粹,是對心靈本真的執著追尋。他從不將寫實等同于簡單的再現,而是將創作視為一場“心靈再造”:構思時,他會像導演般在腦海中鋪展劇情;落筆時,又化身為畫面的主角,讓思想沉浸在預設的情境里。這種“入戲”般的創作狀態,讓他的作品超越了對物象的機械摹寫,每一筆都帶著個體經驗的溫度,每一處細節都成為精神世界的隱喻。
作為當代寫實油畫的探索者,李文濤始終在思考傳統與創新的平衡。他深知,中國式寫實的發展不應困守西方技法的藩籬,而需在繼承古典精髓的基礎上,吸納當代藝術的多元觀念。于是,他以古典寫實的嚴謹為骨——從構圖到落筆,一絲不茍的工序里藏著對繪畫性的極致追求;以當代人的精神境遇為魂,讓畫面中的安靜與鮮活形成奇妙的張力:人物的眼神會“說話”,物件的肌理藏著故事,背景與具象的主體碰撞出超現實的余韻。這種融合,讓他的作品既帶著歷經數百年藝術變革的精神品質,又涌動著當下生活的呼吸感。
《紅絲線》50x60cm2021年
在這個被娛樂與消費裹挾的時代,李文濤始終堅守著藝術的本真。他耐得住寂寞,以日復一日的專注,將對世界的認知、對生活的體會注入筆端。那些看似平靜的畫面,實則是他與觀眾的心靈對話——在紙質物件的紋路里,在棉麻織物的褶皺中,在灰蒙光線的流轉間,我們總能讀到一份對過往的懷戀、對純粹的向往,以及對現代社會中個體心靈回歸的深切叩問。
《夢的遠方》100x65cm2021年
李文濤的藝術,恰如一面澄澈的鏡子,照見了寫實油畫在當代的另一種可能:它不必追逐觀念的先鋒,不必炫技式的張揚,只需以真誠為底色,以技法為橋梁,便能在靜謐中發出最動人的心靈回響。
(文/DeepSeek)
作品欣賞
《瀘沽湖美麗的傳說》100x100cmФ80cm 2024年
《聽海》175x122cm2019年
《理想與現實》200x180cm2014年
《迷茫的眼神》158x122cm 2019年
畫家簡介
李文濤,旅法畫家。2000年旅居法國,先后進入巴黎美院凡爾賽美術學院、蒙彼利埃美術學院學習,2003年加入法國藝術家協會,2006年獲得法國藝術家資格,2008年回京定居,2009年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多次在國內外重要展覽上獲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