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時整,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前,國歌聲奏響。在這片寶山境內的淞滬抗戰主戰場遺址上,鏗鏘的旋律如一道無形的紐帶,將此刻與88年前那一天相連。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的發生,標志著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也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端,由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銘記全民族抗戰爆發88周年的歷史,切實履行革命類紀念館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歷史使命,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精心策劃并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歷史與當下的對望
在無名英雄紀念碑前,不同時代的守護者身影,交錯成歷史與當下的對望。
95后民警蔡笛緩緩摘下警帽。他每日巡邏于和平街巷,但他低垂默哀的頭,是和平年代衛士對烽火歲月先烈至高的敬意——一種無聲的宣誓:這來之不易的安寧,吾輩定當以熱血與忠誠日夜守護。
尹龍老人站在獻花人群中。他的父親尹開來,黃埔三期軍官,曾親歷淞滬戰場的血火硝煙。父親反復講述的故事此刻縈繞心頭:戰士們身著單衣投入夏天的戰斗,但轉瞬便是嚴冬;寒冷刺骨,雖瑟瑟發抖,但熱血未涼,他們硬是用凍僵的軀體,迎著刺骨的寒風,挺起了民族的脊梁。老人凝望紀念碑,襯衫被汗水全部打濕,是兩代人用生命書寫的家國信義在無聲傳遞。
六年級的許程森小心翼翼地將一支潔白的菊花放在紀念碑前,然后,他自然而然地敬了一個標準的少先隊禮。小小少年在儀式前已悄然搜索過那段烽煙歲月,多少有了了解。稚嫩五指并攏高舉的瞬間,是精神星火找到了新一代的薪柴。
代代相傳的堅守
紀念,是向時間發起的莊嚴抵抗。
館內,展陳正在完善升級過程中。
走出紀念館,淞滬館與區少年宮聯袂打造的沉浸式閱讀空間里,抗戰故事在少先隊員聲情并茂的講述中蘇醒。思政“紅”課堂上,老師將宏大精神化為可感的光熱;黑白紀錄片中英雄的面容,映照著孩子們眼中清澈的淚光與崇敬。當歷史的厚重與童真的赤誠相遇,紅色基因便如春風細雨,悄然滲入心靈的沃土——紅領巾們于此觸摸到民族精神的堅實脈搏,無形中接過了那沉甸甸的時代使命。
紀念館的探索更跨越千里,讓抗戰精神在革命圣地激蕩起新的回響。
七月伊始,“孩子劇團——抗戰血泊中的奇花”與“浴血長空——中國空軍與上海抗戰”兩大主題特展送到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當上海抗戰的吶喊在革命搖籃井岡山再度回響,那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壯闊對話。珍貴史料鋪陳開“孩童救亡”的吶喊與“鐵血空戰”的悲歌,兩條敘事線索交織出全民族抗戰的立體圖景。井岡山的沃土之上,“救國、革命、創造”的抗戰精神內核被重新擦亮,如星辰般映照當下。
淞滬館的系列活動,正是一場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烽火淬煉的精神在新時代的脈搏中強勁跳動。
“保衛山河的擔當從未遠去,它只是換了一種姿態——化作街頭巷尾的安穩步履,化作課堂上的專注目光,化作代代相傳的堅守。”淞滬抗戰紀念館相關負責人說。
原標題:《怎么熬?戰士們身著單衣投入夏天的戰斗,但轉瞬便是嚴冬……》
欄目主編:蘇展 文字編輯:張曉鳴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宛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