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新吾
雨后初晴,記者來到重慶渝中區105歲的抗戰老兵武恩的家中。武恩翻開老相冊,給記者講起了那段崢嶸歲月。
1940年,20歲的武恩正在天津求學,但日軍的侵略打碎了他平靜的生活。“日寇推行‘奴化教育’,有一天,我和同學沒向日本人讓路敬禮,被他們當街打罵。”武恩心中涌起仇恨與熱血,決心“不做亡國奴”。
山河破碎,在老師鼓勵下,他和同學們偷偷跑到唐山參加工人罷工。一一五師冀東抗日游擊隊幾名隊員正在街頭宣傳抗日,聽說這幾名青年想打日本侵略者,就帶著武恩和同學們來到游擊隊根據地。從此,武恩成為一名光榮的游擊隊戰士。
“參軍兩天,我就上了戰場。”武恩說著,比出兩根手指,“當時沒有槍,劉班長就給了我兩枚手榴彈。戰斗打響后,他爬到我身邊,教我投了第一枚手榴彈。”
1942年,時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平西軍分區敵后武工隊班長的武恩,前往河北省平山縣一個村莊解救群眾,發現對面山上還有日軍。連長立即下令發起沖鋒,武恩沖鋒在前,與一名日軍展開近身肉搏。
“他的長槍刺進我的胸膛時,我忍痛趕緊開了一槍,擊斃了他。”武恩撩開衣領,笑指著胸口疤痕解釋,“當時,對方槍里的子彈空了,我還剩一顆,這才‘撿’回來一條命。”
“上戰場,害怕嗎?”記者忍不住問。
“沖鋒時,大家熱血沸騰,不害怕。戰后想到同伴犧牲的場景,也后怕。”武恩回答,“但我是八路軍,我身后有老百姓,不能退。”
從心系家國的愛國青年,到全心革命的抗日戰士,武恩在戰場不斷錘煉自己的戰斗意志。1944年,武恩到平西軍分區擔任新聞宣傳干事。部隊從日軍手上繳獲一臺相機,但沒人會用,指導員找到武恩,將這臺珍貴的相機交給他,要求盡快學會、用好,為部隊服務。
部隊行進到河北一個縣城后,武恩趕緊找到當地一家照相館,向老板請教,學會了拍照、沖洗膠卷。以相機為“武器”,武恩同樣沖鋒在前,拍攝戰斗畫面,揭露日軍罪行,鼓舞我方士氣,拍攝的照片深受戰士們歡迎。
新中國成立后,武恩退役,被分配到大西南工作,繼續為人民服務。時光荏苒,武恩始終保持一顆堅定向黨的赤子之心:國難當頭沖鋒在前,建設祖國勇挑大梁,離職退休為民服務。
時至今日,在家安享晚年的武恩仍然關心國家大事,堅持每日收看新聞。“看著國家和平、富強,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們的奮斗沒白費,值得!”武恩說。
(徐瀟參與采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7日 1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