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博物館展廳內,一艘紅色的皮劃艇格外醒目。艇身深淺不一、縱橫交錯的道道劃痕,不僅見證了2021年7月河南那場特大洪水的洶涌,更成為三峽人“攻堅克難、奮勇‘艇’進”的獨特注腳。
時間回到2021年8月1日,豫北地區特大洪澇災害正逐漸消退。三峽鶴壁鵬越風電場(以下簡稱“鵬越風電場”)場站經理宋雨生帶領5名員工,蹚著尚未退盡的洪水重返升壓站。
圖片說明:2021年7月22日,鵬越風電場升壓站被洪水圍困 圖片:鵬越風電場、三峽工程博物館提供
圖片說明:2021年8月1日,鵬越風電場員工蹚過沒膝的洪水重返升壓站 圖片:鵬越風電場、三峽工程博物館提供
全站消毒、廠房除濕、檢查站內設備受損情況……返回當天,災后恢復生產工作在宋雨生的帶領下全面展開。
此時,水位雖降,但大部分風機基礎仍浸泡在渾濁的洪水中,這讓宋雨生心急如焚。“要想恢復發電,讓風機早一天轉起來,就得趕緊進風機塔筒內檢查設備!”但如何進入塔筒,宋雨生卻犯了難:水面上,樹木的枝杈密密匝匝地伸出水面,斷木枯枝和垃圾堆成一座座“浮島”;水下,河道、水井與灌溉溝渠縱橫交錯,共同在風機周邊織就了一道危險的“封鎖線”。
圖片說明:洪水過后,水面上布滿樹木枝杈 圖片:鵬越風電場、三峽工程博物館提供
“我水性好,我去!”面對危險,檢修員宋要偉第一個站了出來。
“我運維經驗豐富,算我一個!”王禮明緊隨其后……
4名青年員工主動請纓加入,一支青年突擊隊迅速組建而成。他們穿好救生衣,拉來場站僅有的一艘皮劃艇,裝上檢修工具,向著被洪水圍困的風機進發。
圖片說明:青年突擊隊隊員駕駛皮劃艇,前往風機進行檢修工作 圖片:鵬越風電場、三峽工程博物館提供
皮劃艇剛一駛離岸邊,就被水面漂浮的雜物撞得左搖右晃,艇身被縱橫交錯的樹杈不斷刮蹭,發出“刺啦刺啦”的響聲。
宋要偉趴在船頭,用一根長桿撥開擋路的樹枝。“稍不留神皮劃艇就可能被掀翻或者劃破,我們只能一邊清理水面障礙物,一邊慢慢往前挪!”
遇到漂浮物過多時,宋要偉干脆跳進及腰深的洪水,在艇前開路。
“水下全是坑,深一腳淺一腳,每一步都得試探著走,心一直懸著。”宋要偉回憶道。
短短一公里多的距離,幾人足足走了半個鐘頭。
抵達風機后,宋要偉第一個攀上濕滑的爬梯,進入塔筒,打著手電,光束在每一臺設備上緩緩掃過。“萬幸,電氣設備都沒有泡水!”宋要偉輕舒了一口氣。
說完,他和同事們取出儀器對設備逐個檢查、記錄,獲取了風機狀況的第一手資料。
8月初的豫北大地暑氣灼人,空氣中彌漫著洪水退去后特有的酸腐氣味。突擊隊隊員們駕駛著皮劃艇,在升壓站和風機間往返穿梭上百趟,完成了升壓站預防性試驗和第一批25臺風機檢修和重要設備的運輸、安裝工作。
為加快項目復產進度,三峽集團所屬三峽能源指導東部電力生產營銷中心抽調骨干力量馳援項目。“那段時間,我們每天早上8點準時開工,逐臺設備進行檢查、預試,常常忙到深夜。”突擊隊員譚帥兵回憶道。
而在這背后,更有著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場站斷水斷電斷網,兩臺柴油發電機全力保障生產用電,生活區的空調風扇成了擺設,洗澡成為一種奢望。
大家餓了就啃方便面,累了就擠在悶熱的宿舍歇腳。這樣的日子他們堅持了13天,直到首批機組恢復發電。
如今,升壓站圍墻上的水痕漸淡,而那艘載著青年突擊隊穿越洪水的皮劃艇,已靜靜陳列在三峽工程博物館,無聲講述著“為我中華、志建三峽”的精神傳承,激勵著三峽人接續奮斗,不斷前行。
圖片說明:陳列在三峽工程博物館中的皮劃艇 圖片:鵬越風電場、三峽工程博物館提供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周荔華 劉坤/徐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