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楊笠脫口秀上海站上演了這樣一幕:大量手持高價“黃牛票”的觀眾被拒之門外。
早在這場脫口秀開場的前幾天,楊笠工作室就發布過,這一次的巡演,進場時需要人票證一致才可以入場,而出發點也是為了不讓大家去購買溢價的黃牛票。
對于這條聲明,“黃牛”們也沒有放在心上,覺得只是說說罷了,畢竟“抵制黃牛”的這樣的口號并不算稀奇,但最終大家依舊可以拿著黃牛票進場。
到了7月5日晚上,工作人員守在門口,一一核實每一位進場的觀眾的身份證及購票憑證,二者不相符的,都被禮貌拒絕不得入內,并引導至票務中心由工作人員進行處理。除人工核驗外,團隊還暗中記錄所有疑似黃牛交易的購票信息,為后續追查提供證據鏈。最后的上座率也印證了,這場演出黃牛囤積了多少票源,而導致正常觀眾無法購買。
面對回流的門票,楊笠團隊的處理方式也盡顯誠意。現場設立臨時購票點,觀眾可以免費兌換原價票;對于買了黃牛票的粉絲,團隊也給予人性化的關懷,為他們登記信息,若有余票就免費兌換,沒票則贈送其他場次同價位門票。這種既打擊黃牛又保護粉絲的做法,贏得贊譽,也讓人們看到了抵制黃牛的有效路徑。
讓真心想看演出的觀眾最終有演出看,讓只想賺錢的“黃牛”最終沒錢賺,楊笠因此成為“抵制黃牛第一人”,有網友非常支持。天下苦黃牛已久,就在開演前還有粉絲在楊笠工作室發布的聲明下留言,希望能夠抵制一下黃牛票。沒有想到的是,對于“抵制黃牛”“票證一致才放人”,楊笠是認真的,言語和行動都給出了最有力的回應。
但也有人質疑,“人票證一致”的核實方法在萬人級大型演出中,或許不具備操作性。但對于觀眾而言,楊笠的做法讓大家看到了以合理價格購買演出門票的希望,證明了只要主辦方和藝人有決心、有行動,黃牛亂象并非無法整治。這一事件也引發大眾對演出市場票務制度的深刻反思,促使更多人思考如何從根源上解決黃牛問題,推動行業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黃牛問題是痼疾。其實不只是熱門演出而言,“黃牛”幾乎無處不在。火車票的“代搶”“撿漏”,醫療掛號的“號販子”,“炒鞋”“炒潮玩”市場等等,官方未能滿足瞬時爆發的需求,從而為“加價轉售”提供了空間。“黃牛”們利用技術優勢、渠道優勢、資金優勢獲取大量票源之后,再將自己包裝成“票務代理”或者是“二級市場”,向有強烈需求的消費者以高于原價的方式兜售“黃牛票”。而高于原價的這個價位區間不是固定的,以熱門演出門票為例,“黃牛票”會以高于原價票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錢進行售賣。
業內人士認為,現如今的“黃牛”,更像是一個有組織經營的二手倒賣平臺,光是這一“二級市場”已經鋪設好幾個層級。從鏈上追溯,上至主辦方,“黃牛”有“固本增效”的作用。因為其定價更自由,假設有賣不出去的票,那么便可以通過“黃牛”以低價賣回收成本,假設有賣得好的票,也可以通過“黃牛”以高價賣出獲得更高的收益。下至個人用戶,對于便宜賣的票可以低價買,對于買不到票的可以高價收;甚至還有一種操作是,一些演出的熱門座位早已被鎖定,變成“黃牛票”流向市場。慢慢的,這條利益鏈就越發穩固。
或許楊笠的這一行為,讓大家看到了一種可能性。買到原價票不是奇跡,抵制“黃牛票”不是口號。但要徹底解決黃牛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一方面,抵制黃牛需要整個行業的共同努力,不僅僅是藝人,演出主辦方、票務平臺、監管部門等都應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演出主辦方應從源頭上優化票務系統,杜絕技術漏洞,防止黃牛利用技術手段搶票;票務平臺要加強對票務銷售的監管,嚴格執行實名制,限制轉售次數與條件;監管部門則需加大執法力度,對黃牛的倒票行為進行嚴厲打擊,提高其違法成本。
楊笠抵制黃牛事件,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演出市場票務亂象的黑暗角落。希望這束光能夠引發更多的變革,讓演出市場回歸本質,讓每一位熱愛文化藝術的觀眾都能以合理的價格走進劇場,享受藝術帶來的美好。
實習生 徐妍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張楠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