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的職業生涯一共76枚獎牌,其中有54次登頂,還曾是110米蘭世界紀錄的保持者,可這些榮譽記住的人不多,兩次奧運退賽經歷卻成了他職業生涯無法抹去的污點。
如今同樣的情況出現在年齡更小的全紅嬋身上,只不過這一次,有了央媽的保駕護航,被康輝直接點名的她,還會步了劉翔的后塵嗎?
那塊金牌,原來是會“長”在身上的
東京奧運會,五跳三個滿分,十四歲的全紅嬋像一顆流星,劃亮了那個夏天。人們記住了她的“水花消失術”,記住了她想掙錢給媽媽治病的樸素心愿,給她起了祝愿美好的綽號“嬋寶”。但金牌的另一面,是刻在身體上的代價。
從前比賽,她身上干干凈凈,后來,小小的身軀上開始出現肌肉貼,再后來,是密密麻麻的繃帶和支撐條,像一件脆弱的盔甲。這些東西,不會在頒獎時被鏡頭特寫,卻是她日復一日,用疼痛和汗水換來的“紋身”。
青春期,是每個跳水運動員的“一道坎”,身體發育帶來的體重變化,對空中姿態的影響是致命的。為了壓住身體的自然生長,她要付出的努力,是我們坐在沙發上敲鍵盤時,永遠無法想象的。而傷病,更是每一位職業運動員需要用一生去跨過的門檻。
進入七月份,世錦賽即將開始,而早在5月份,全紅嬋就已經確定基本會缺席,原因很簡單,媒體也都進行了報道,“因傷退賽”與當初劉翔面臨的選擇一般無二。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這樣的結果,甚至因此衍生出了不少的非議。
有人說她退賽是“不自律”,是“心態崩了”??梢粋€把訓練場當家,視跳水為生命的孩子,會輕易放棄唾手可得的榮譽嗎?選擇停下,不是懦弱,恰恰是對這項運動、對自己未來最清醒的保護。
那句“誰不累”,不是抱怨,而是一個十幾歲孩子,對成人世界那些不切實際的期待,最真實、也最無力的反問。
當“愛”變成一把尺子,誰都可能不及格
網絡是個奇怪的地方,前一秒能把你捧上云端,后一秒就能讓你跌入深淵。全紅嬋的退賽,像一滴水掉進滾油里,瞬間炸開了鍋。
有人拿出放大鏡,分析她的體重,說她“胖了”;有人把她和隊友陳芋汐放在天平兩端,反復比較,字里行間透著一股“恨鐵不成鋼”的苛責。這種“愛”,其實是一種綁架,它源于一種錯覺,一種把公眾人物當成私有財產的“擁有感”。
仿佛她跳出的每一個滿分,都理所應當。而每一次失誤或休整,都是對這份“擁有感”的背叛。當期待變成了一把嚴苛的尺子,運動員就不能生病,不能有情緒,不能有哪怕一絲一毫的“不完美”,他們被塑造成沒有七情六欲的奪金機器。
可機器會磨損,人會疲憊,這種只問結果、不問過程的圍觀,本身就是對體育精神最大的誤解。它冰冷、無情,且極其不公,而且對于運動員來說,回應不回應都是難題,一不小心,就從云端墜落地獄,劉翔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有一種撐腰,叫“國家覺得你行”
好在這一次全紅嬋的處境完全不同,就在雜音四起的時候,一股更強大的力量,穩住了陣腳。中央電視臺,用一句“全滿分升起中國紅”,重申了她的功績。這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一種姿態:我們記得你為國爭光的瞬間,也理解你此刻暫時的休整。
緊接著,新聞聯播主持人康輝,用他那張“國臉”和沉穩的聲音,點名贊揚了這個小姑娘。那句“何止驚艷,幾乎完美”,像一記定海神針,讓所有質疑都顯得蒼白。這種來自最高殿堂的“撐腰”,分量千鈞。
國家愛護自己的英雄,不僅愛她的高光時刻,也愛護她的羽翼,守護她的健康和尊嚴。這不再是體育范疇的討論,而是一個國家對待自己孩子的溫度畢竟,我們培養一個冠軍,不是為了讓她在巔峰耗盡自己,而是希望她能飛得更高、更遠、更久。
她最圈粉的,恰恰是那份不像“國寶”的尋常
拋開奧運冠軍的光環,全紅嬋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女孩?也許那個廣為流傳的打車故事,最能說明問題。司機認出她,半開玩笑地喊她“國寶”。她只是安安靜靜地回了一句:“我們都一樣。”
這句話,比她跳出的任何一個滿分,都更讓人動容。在巨大的聲名面前,她沒有迷失,反而把自己放得很低,低到和每一個普通人站在一起。這份清醒和謙遜,在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身上,顯得尤為珍貴。
她不混圈子,不頻上綜藝,大部分時間都泡在訓練館里。她會因為輸掉比賽默默躲在角落,也會為了攻克新動作跟自己較勁。她把國家榮譽和團隊勝利,看得比個人得失更重。
人們愛她,始于她驚世駭俗的天賦,但真正忠于的,是她身上那股未經雕琢的真誠、那份“關關難過關關過”的韌勁?!皣鴮殹钡囊饬x,從來不只是一塊塊獎牌的堆砌,它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征——純粹、堅韌、謙遜,像璞玉一樣,雖有瑕疵,卻閃著最真實的光。
最好的回歸,是找回那個能自由起跳的自己
風波過后,全紅嬋沒有消失,她在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雷雨天的照片,配上勵志的音樂。她在告訴所有關心她的人:雨很大,但我在,我還在堅持。評論區里,沒有了苛責,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網友發來的彩虹照片,和一句句溫暖的“我們等你”。
這份等待,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它意味著我們開始懂得,體育的魅力,不止在于勝負,更在于逆境中的成長和對人的關懷;它意味著我們終于愿意給我們的英雄一點時間和空間,去喘息,去療傷,去和自己和解。
外界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真正能讓她無懼風雨的,是她內心對跳水那份不曾熄滅的熱愛,最好的盔甲,永遠是自己強大的內心。我們等著她回來,不是為了再次見證水花消失的奇跡,而是為了看到一個更健康、更強大、也更自由的全紅嬋。
當她再次站上十米臺,我們希望她首先是為自己而跳,那一刻,無論水花大小,都將是世界上最美的風景。就像很多人對劉翔的虧錢,覺得那個時候沒有罵他就是最明智的決定,所以,這樣的悲劇一定不會在全紅嬋的身上重現,因為他們都值得,不是嗎?
信息來源:
錢江晚報2025-07-04《全紅嬋缺席世錦賽!》
環球網2025-05-25《全紅嬋現身!回應退賽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