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空軍的現役戰機,已經老得不能再老。目前伊朗最“先進”的戰機,居然還是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買的F-14“雄貓”戰斗機——你沒聽錯,就是《壯志凌云》第一部里阿湯哥開的那款。
還有些蘇聯解體前后搞來的米格-29,這些飛機飛一次修三次,根本頂不上戰爭強度。更別說雷達、航電、導彈系統,已經完全落后于當代空戰要求。
今年4月,以色列突然對伊朗境內發動空襲。你以為伊朗會雷霆反擊?現實卻打臉打到墻上——防空導彈毫無反應、雷達系統當場“失明”、戰機起飛困難,甚至連攻擊源都沒探測清楚,幾乎像被人按了暫停鍵。
伊朗國內一片嘩然,國際輿論更是一邊倒地嘲諷:一個地區強國,竟然在空中毫無還手之力。局勢逼人,伊朗不得不開始考慮一件事:是時候換裝備了。
那伊朗想買新戰機,能從哪買?
答案其實并不多。西方國家基本封鎖;韓國、日本那邊不賣;印度雖然有自己搞的“光輝”戰機,但性能差到自用都困難;唯一能提供先進四代半戰斗機的,只有兩個國家:中國和俄羅斯。
于是,兩架戰機成為焦點:中國的殲-10C,以及俄羅斯的蘇-35。
蘇-35雖然是重型戰機,理論性能不錯,但伊朗買起來困難重重。一是價格高,一架要6000萬美元以上,還得附加俄羅斯提供的“維護套餐”,年年交錢,像手機月租一樣;
二是維護配件不全,印度買了都頭疼想退貨;三是技術老化,尤其是航電系統頻頻出問題,需要預警機配合作戰,而預警機單價更高,伊朗根本吃不下這一整套系統。
再看殲-10C,價格實在,一架大約4000萬美元,不到蘇-35的三分之二;配套齊全,可與中國自研的空警-500協同作戰,構成完整戰場體系;最關鍵是,航電、雷達、導彈系統全是現代化水準,作戰能力并不比重型機差。
一時間,伊朗高層開始認真考慮:買中國的殲-10C,是否是眼下最劃算、最實際的選擇?
就在大家都以為伊朗會順利引進殲-10C的時候,俄媒突然“變臉”了。
起初,俄媒還在稱贊殲-10C,說它雷達探測距離超300公里、航電性能比肩美軍F-16、霹靂-15導彈“精準如手術刀”。
但很快,他們話鋒一轉,拋出一個“陰謀論”:殲-10C里面有“以色列技術”!
這一句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意味深長。俄羅斯是想提醒伊朗:中國的戰斗機可能會被以色列“遠程監控”,說得直白點就是:你敢買,軍密就有可能被偷。
可這話到底靠不靠譜呢?
“殲-10C含以色列技術”這個說法,其實源自于早年殲-10項目起步階段,中國一度獲得了一些“幼獅”戰機的技術資料。
但要說明白的是:那是1980年代的技術,早已過時,殲-10C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它采用中國自主研發的WS-10B發動機,使用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甚至比美國現役F-16V的雷達還先進。
更關鍵的是,這些系統背后并沒有外部外包或第三國參與的“代碼開發”。不像伊朗目前很多軟件系統,還依賴印度公司外包開發,而印度與以色列在技術上又有深度合作。這才是真正的“后門”隱患。
以色列確實在網絡安全領域很強,曾為美國FBI破解iPhone提供服務,也傳出過逼印度在代碼中留后門的傳聞。但這套說法,用來抹黑中國戰斗機?完全說不通。
俄羅斯媒體這么干,目的顯然不是為伊朗好,而是想把伊朗“拉回自己陣營”,別讓中國搶了生意。
說到底,俄媒這番言論不是出于軍事分析,而是“搶客戶”的商業行為。
俄經濟被西方制裁得快撐不住了,軍火出口成了救命稻草。而伊朗這筆訂單,可能是少有的“現金流買家”。中國殲-10C性能優越、價格實在,顯然是強勁對手。
于是俄羅斯開始打心理戰。一邊說“這戰機厲害”,一邊又散播“含有間諜技術”的說法,目的就是攪渾水,讓伊朗猶豫。
但這招也未必能奏效。畢竟伊朗和以色列現在是水火不容,說殲-10C里有“以色列技術”,只會讓伊朗更想把它拆開研究一遍、徹底掌握核心。而不是因為這套說法就“打退堂鼓”。
最終的問題是,伊朗到底該信誰?俄羅斯的“溫馨提醒”?還是中國實實在在的技術和實戰表現?
答案其實不難。軍購不僅是技術選擇,更是戰略信號。一旦伊朗選擇殲-10C,不只是裝備升級,更可能意味著它正在向東方靠攏,逐漸擺脫對俄依賴。這一步棋,分量不小。
當然,這也意味著,中國戰機未來要面對的,不只是性能競爭,更是一場全球范圍內的“信任戰”。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