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歐盟這回算是踢到鐵板了。
從去年底開始鬧騰的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到今年7月份中國財政部和商務部接連發出的反制通告,整個歐洲大陸都能感受到這股來自東方的不滿情緒。
27個成員國的政府官員們收到通告的那一刻,估計都得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算盤。
中國這次真的不打算再忍了,歐盟那套"我可以打你,你不能還手"的邏輯還能行得通嗎?
白蘭地成了“替罪羊”,法國人慌了
說起這輪貿易摩擦,最先中招的竟然是法國的白蘭地。
去年10月,歐盟剛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最高35.3%的反補貼稅,中國商務部立馬宣布對歐盟白蘭地啟動反傾銷調查。
這個時機選得相當精準,因為法國一直是歐盟內部推動對華強硬政策的急先鋒。
法國的干邑白蘭地在中國市場占有重要地位,每年出口額達到數十億歐元。中國這一招直接戳中了法國的痛點。
馬克龍政府一開始還嘴硬,說什么貿易保護主義不可取,結果到了今年7月,當中國商務部宣布對歐盟葡萄蒸餾酒征收32.2%關稅時,法國方面的態度明顯軟化了。
馬克龍對中歐達成的白蘭地最低價格承諾表示歡迎,這個轉變說明什么?說明經濟利益面前,政治立場都得靠邊站。
法國的酒商們可不管什么地緣政治,他們只知道失去中國市場意味著什么。
中國反制不像美國那樣搞大規模貿易戰,中國更傾向于精準打擊,選擇對方最敏感的領域下手。
法國人這次算是深刻體會到了什么叫"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道理。
醫療器械卡脖子,歐洲人沒想到
比白蘭地更讓歐盟頭疼的是醫療器械領域的限制。
今年7月初,中國財政部發布通告,限制歐盟醫療器械參與政府采購。這個消息傳出來,整個歐洲的醫療設備制造商都坐不住了。
歐盟早在去年6月就決定限制中國企業參與其醫療器械的公共采購,當時還理直氣壯地說是為了保護歐洲的戰略產業。
結果現在中國反過來用同樣的招數,歐盟才發現自己其實也很脆弱。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市場之一,政府采購占據相當大的份額。
歐洲的西門子、飛利浦這些大公司在中國市場都有重要布局,現在面臨被排除在政府采購之外的風險,損失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更關鍵的是,這個限制措施傳達出的信號意義遠大于實際的經濟影響。
中國在告訴歐盟,你們能做的事情我們也能做,而且可能做得更狠。
電動汽車談判桌上的較量
電動汽車爭端可以說是這輪貿易摩擦的導火索。
歐盟去年底啟動反補貼調查,今年10月正式加征關稅,整個過程充滿了政治色彩。
中國在談判桌上其實一直很有誠意。
今年4月,中歐啟動了電動汽車最低價格承諾談判,中方提出了3萬歐元的最低價格方案。
這個價格對于中國車企來說其實是個不小的讓步,因為很多車型的成本遠低于這個數字。
結果歐盟方面拒絕了這個方案,理由是價格還不夠高。
這讓中國感到非常不滿,覺得歐盟根本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純粹是想通過關稅壁壘保護自己的汽車產業。
有意思的是,34家歐盟企業最終還是通過價格承諾避免了高額關稅。
這說明什么?說明市場的力量最終還是會起作用,那些真正想在中國市場競爭的企業,會找到適應規則的方法。
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不是靠補貼堆出來的,而是靠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練出來的。
歐盟想用關稅來阻止中國電動汽車的發展,無異于螳臂擋車。
王毅訪歐,外交場上的唇槍舌劍
今年7月初,王毅外長訪問歐洲,為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做準備。這次訪問的氣氛可以用"劍拔弩張"來形容。
王毅在與歐盟官員的會談中,據說給新任外交事務代表卡拉斯"上了好幾堂歷史課"。
卡拉斯是愛沙尼亞前總理,以對俄強硬著稱,上任后對中國的態度也相當冷淡。
卡拉斯的強硬態度也不是沒有道理。
作為來自波羅的海國家的政治家,她對地緣政治的敏感度很高,在她看來,中國在俄烏沖突中的立場讓人擔憂。
原定兩天的中歐峰會最終縮短為一天,這個細節很能說明問題。
雙方都知道在當前情況下,指望達成什么重大突破是不現實的,能夠維持對話就已經不錯了。
中國方面一直強調,采取反制措施是"不得不"的選擇,責任在歐盟一意孤行。
這種表態是中國想告訴國際社會,自己是在維護正當權益,而不是主動挑起貿易戰。
歐盟內部對于如何處理對華關系也存在分歧。
像德國這樣的制造業大國,與中國的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不太愿意看到關系惡化。
而一些小國,特別是東歐國家,則更傾向于跟隨美國的對華政策。
這種內部分歧給了中國一定的操作空間。中國可以通過差異化的政策,分化歐盟的統一立場。
從更大的背景來看,這輪中歐貿易摩擦發生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
美國大選之后,特朗普重新上臺,歐盟本來指望能夠在對華政策上獲得更多自主權,結果發現自己反而被夾在中間。
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可能比拜登時期更加強硬,這讓歐盟感到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歐盟并沒有明顯向中國靠攏,反而更加重視與中國的競爭關系。
這種選擇可能是基于對美國壓力的擔憂,也可能是對中國崛起的本能反應。
中國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中方一直強調,中歐不存在根本性利益沖突,仍有對話解決問題的空間。這種表態既是對歐盟的喊話,也是對自己政策的定位。
2013年,中歐通過"設置最低出口價格"的方案成功解決了光伏出口爭端,這給了雙方一個很好的先例。
當時的解決方案既維護了中國企業的利益,又照顧了歐盟的關切,可以說是雙贏的結果。
現在的電動汽車爭端,在某種程度上重復了當年光伏爭端的模式。
中國依然愿意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但前提是歐盟要顯示出足夠的誠意。
這種反制措施的效果已經開始顯現。
法國對白蘭地關稅的妥協,德國對醫療器械限制的擔憂,都說明中國的策略是有效的。
歐盟開始意識到,與中國的貿易戰并不是一個零和游戲,雙方都會受到損失。
中國的底線很清楚:可以談判,可以妥協,但不能接受單方面的壓制。這次反制措施的推出,就是在向歐盟傳達這個信號。
結語
中歐這輪貿易摩擦,說白了就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
歐盟以為可以用關稅大棒來壓制中國,沒想到中國的反制來得這么快這么準。
醫療器械限購令和白蘭地關稅,這兩招打得歐盟措手不及。
現在球踢到了歐盟那邊,是繼續硬撐到底,還是回到談判桌上好好商量,就看他們的選擇了。
信息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關于限制歐盟醫療器械參與政府采購的通告(財庫〔2025〕42號)
歐盟委員會貿易總司關于中國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最終裁定報告(2024年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記錄(2025年7月3日、7月8日)
歐盟委員會關于限制中國企業參與醫療器械公共采購的決定(2024年6月20日)
中歐電動汽車最低價格承諾談判進展情況通報(2025年4月)
法國總統府關于中歐白蘭地貿易爭端的新聞稿(2025年7月)
歐盟理事會關于中歐峰會日程調整的內部通報(2025年7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關于中歐光伏貿易爭端解決方案的歷史檔案(2013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