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焦作日報
2025年7月8日《焦作日報》A01版
固本強農 焦作有方
——看我市如何書寫鄉村振興時代答卷
七月的懷川大地,新麥滿倉,玉米苗青綠,夏糧收獲的喜悅未散,田野耕耘的忙碌未歇,孕育新一季豐收希望的“接力賽”正緊鑼密鼓有序進行。
農穩社稷,糧安天下。焦作是聞名全國的小麥高產區,如何不負懷川這方沃土,為夯實“三農”壓艙石、守護“中原大糧倉”貢獻力量?
固本強農,焦作有方。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大力發展特色鄉村產業,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焦作用實際行動,詮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擔當,交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時代答卷。
馬村區演馬街道亮馬村農民在噴灑農藥,防治病蟲害,確保小麥豐產豐收。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金元 攝
扛牢責任穩基礎
夏糧生產又豐收
夏糧生產是全年糧食生產“第一仗”。從開局有利到旱情來襲,從病蟲防治到大風肆虐,從抗擊干熱風到迎戰“三夏”,今年焦作夏糧生產克服重重挑戰,在不利氣候條件下“逆天改命”、再奪豐收,全市上下齊心的實干擔當轉化為守護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的生動實踐。
壓實政治責任——
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動、周密部署、科學調度,全力以赴克難攻堅,增添了夏糧穩產豐收的底氣。
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專題研究部署糧食生產、抗旱澆灌等工作,下好全市“一盤棋”;市委農村工作會議及“一號文件”明確年度目標任務,為全年糧食生產奠定堅實基礎;關鍵農時,部署麥田管理、病蟲害防治、“一噴三防”、干熱風防范及“三夏”生產的會議相繼召開,各級部門協同聯動,保障各項措施落地見效,千方百計奪取夏糧豐收。
提升生產動能——
“從怎么耕種到怎么播種,再到后期怎么管理,全程都有技術指導,又省心產量又高,平均每畝增收200多元!”修武縣郇封鎮小位村種糧大戶趙海燕今年首次嘗試規模化種植2400畝新品種小麥,依托智慧農業APP,及時推送精準灌溉、科學施肥等方案,實現全流程數字化管理,小麥平均畝產798.5公斤。
這僅是焦作強化科技賦能大面積單產提升的一個縮影。麥播期間,我市推廣精細整地、種子包衣、“四適一壓”技術,夯實播種基礎;培育冬前壯苗,因地因苗加強田間管理;立春后狠抓春季田管,追肥、化除、澆水一樣不落,病蟲害監測防控實現應防盡防;夏糧生產的重要時期和關鍵環節,出臺技術指導意見,組織農技人員包村服務,派出4個市級專家指導組,聯動市、縣400余名農技人員深入一線,打通技術到田“最后一公里”,“藏糧于技”落地見效。
良種良法配套的同時,政策扶持也不斷加碼。我市啟動小麥提單產奪豐收專項行動,壓緊壓實各縣(市、區)糧食生產主體責任,不斷強化政策支撐;今年以來,先后下達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綠色高產高效行動、農作物病蟲害防控等專項資金2.9億元,強化資金保障,支持糧食生產,提升農民積極性;4月下旬以來,投入財政資金1061萬元,實施“一噴三防”,有效減輕干熱風災害影響;持續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爭取農機購置補貼資金5017萬元;遍布全市的1500余家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織就一張耕種管收全鏈條現代農業服務網,為大面積單產提升拓寬實現路徑。
良種良機“硬支撐”、良法良制“軟保障”、政策扶持“及時雨”齊發力,為我市夏糧生產提供強勁動能。
科學抗旱保糧——
“今年干旱,小麥平均畝產1480斤,略有增產!”為幫助1300畝小麥“解渴”,沁陽市王召鄉東里村種植大戶陳拂曉先后澆了六遍水,這樣的收成讓他欣慰。
聞“旱”而動護糧安。面對去年麥播以來氣溫偏高、降水偏少的嚴峻挑戰,我市上下不等不靠,打好主動仗,積極抗旱澆麥。
“3天就能澆一遍,省了近一半水,還大大節省了勞動力。”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武陟縣北郭鄉岳馬蓬村種植大戶岳保紅的1000余畝麥田,配備了整套半自動伸縮式噴灌設備,助力農業增產增效。
旱能澆、澇能排、田成方、路相連,我市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打好良田基礎,加強設施保障,2月份以來組織對全市高標準農田灌溉設施進行全面排查整改,確保正常運行,為糧食增產筑牢底盤。
力克氣候不利影響,我市還加強水源調度,充分利用29座中小型水庫蓄水,積極組織引沁、廣利等8個灌區引用地表水服務農業生產;依托市、縣兩級15個專家指導組和400余名農技人員,深入一線指導科學澆灌,春季累計澆水537.59萬畝次,有效緩解了麥田干旱。
在200多天小麥生長期,我市科學施策、精準發力,邁過了一道道關,跨過了一道道坎,換來了夏糧生產再獲豐收。
如今,田野褪去金黃,遍地蓬勃綠意。為端牢“中國飯碗”,焦作接續奮斗,再繪豐收新圖景。
全鏈賦能促振興
鄉村產業增活力
產業鏈延伸一寸,農民腰包就鼓一寸。產業興旺,是農民增收的堅實基礎。
“焦作扭住產業這一關鍵,立足資源優勢,聚焦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以‘農頭工尾’‘糧頭食尾’為抓手,做好‘土特產’文章,完善聯農帶農機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市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人表示。
產業發展格局日益清晰——
從為中國種業裝上“溫糧芯”的溫麥良種,到育出火紅大產業的武陟鵪鶉;從聞名中外的鐵棍山藥,到備受青睞的云臺冰菊;從香飄萬家的沁陽市柏香鎮驢肉,到走上百姓餐桌的博愛縣孝敬鎮蔬菜……放眼懷川,特色產業遍地開花,越來越多的鄉村依靠資源優勢和創新發展走上產業振興的康莊大道。
近年來,我市按照“特色化、片區化”思路,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特色產業集聚,形成了糧食、種子、畜禽、懷藥、蔬菜五大支柱產業,培育了新式茶飲、速食調味品等高成長產業。加工優勢突出,年加工小麥228萬噸,是全國重要方便面、掛面生產基地;年加工玉米446萬噸,食用酒精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核黃素產銷量世界第一;年產小麥良種4億公斤,繁育基地占全省近四分之一;年加工調味品60萬噸,合作品牌超3000家;大咖國際等引領的新式茶飲基地為亞洲最大供應鏈之一。休閑農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快速發展,新業態活力彰顯。
依托資源優勢,我市因地制宜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累計創建市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鎮48個、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強鎮13個,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基礎更加扎實。
產業支撐體系持續完善——
“種子田回收價格比普通小麥市場價每斤貴0.05元至0.1元,每畝地能多增收100元,一年能多掙10萬元。”溫縣黃河街道張王莊中村種植大戶呂紅文種植的700畝小麥,全部是為當地一家種子企業繁育的種子。
在溫縣,“溫麥良種”繁種基地面積33萬畝,年外銷種子超1.5億公斤,累計推廣4億畝,覆蓋黃淮海8個省區。
在武陟縣,鵪鶉產業全鏈條年產值超20億元,初步形成以謝旗營鎮為主的鵪鶉生產區,以大封鎮、西陶鎮為主的生豬屠宰區,以三陽鄉為主的雞鴨生產區,以沿黃、沿沁鄉鎮為主的牛羊飼養區,地方特色顯著,帶動能力明顯。
集群發展,握指成拳。目前,我市初步建立鄉村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格局,通過對接我市“3+13+N”產業體系,以打造千億級鄉村特色產業集群為目標,以培育高質高效農業產業鏈為支撐,加快構建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其中,“兩牛”、家禽產業鏈建設加快推動,年屠宰肉牛7.89萬頭,屠宰量全省第一;鵪鶉年存欄2408萬只、蛋產量62.8億枚,均居全省第一。
同時,我市逐“綠”而行,確立建設綠色食品強市目標,實施綠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動,建立市領導任鏈長的綠色食品產業鏈推進機制;建設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原料生產基地,溫縣、武陟、沁陽獲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基地,我市懷藥種植區域被命名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溫縣成功創建國家區域性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國家級小麥制種大縣。
主體培育建設扎實有力——
斯美特將小麥衍生出上百個品種的方便食品,一條方便面生產線8小時可生產20萬包方便面,在全國擁有5個方便面生產基地,建立近30萬個銷售網點;京華食品致力于“中國味”挖掘,產品廣泛應用于方便食品、肉制品、調味品、休閑食品、速凍餐飲等領域,遠銷多個國家和地區;五慶面業將小麥加工成高筋特精粉、超級特精粉等各種專用粉,帶動種植基地面積21.69萬畝,農戶每畝地凈收益近1000元……龍頭企業對產業鏈群的帶動作用,看得見、摸得著。
我市強化龍頭帶動,目前已打造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189家,其中國家級8家、省級69家,建成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4家。今年1月至5月,全市規上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236.35億元,同比增長6.9%。
溫縣鐵棍山藥、武陟大米、清化姜、寨豁櫻桃……我市積極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農產品品牌“多位一體”發展戰略,在品牌賦能下,這些懷川優質土特產不僅走向更廣闊市場,更成為鄉村振興的強勁引擎,拓寬強農富農增收路。
如今,我市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食用酒精生產基地、新式茶飲生產基地、調味品生產基地、皮筋頭飾加工基地,鄉村產業穩步前行,鄉村振興底色更亮、成色更足。
焦作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愛紅 報道
部分內容和圖片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原創文章版權屬《焦作日報》(微信號:JZRBWX)官方微信所有,轉載請注明來源和作者。
版權所有:焦作日報社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41120180013
總值班:呂正軍 統 籌:王 鵬 梁易凝
責 編:拜利萍 審 核:趙曉曉
編 輯:劉冠宇 校 對:薛 瑩
本報全媒體常年法律顧問:律師呂曉燕 律師朱建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