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資源縣,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越城嶺山脈腹地,平均海拔逾800米。83%的森林覆蓋率如綠色穹頂覆蓋全域,17.78萬戶籍人口散居其間。作為典型的高寒山區農林縣,其發展長期受限于耕地稀缺、交通阻隔與人口分散等先天條件。當傳統農業發展瓶頸凸顯,這片山地秘境如何依托山區資源稟賦,在現代農業賽道上破局?
資源縣全貌圖
困局:“珍珠”散落的高山寶藏
丹霞·八角寨景區
五排河漂流
“一水四田九十五分山”的天然格局,造就了資源縣獨特的資源圖譜:丹霞地貌八角寨景區、五排河漂流險灘、貓兒山原始森林等生態旅游資源星羅棋布,在群山間閃爍著迷人光芒。
白芨中藥材產業基地
資源縣高山冷水魚
不僅如此,高海拔環境孕育出了豐富的特色農產品。中藥材汲取山間靈氣,冷水魚在清冽泉水中生長,高山羊穿梭于密林草甸,古樹茶散發著獨特茶香。中峰鎮的紅提、車田苗族鄉的西紅柿與辣椒等地理標志產品,品質優良。然而,受制于地形崎嶇、土地碎片化、人口密度低,加之交通不便、物流成本高昂,資源縣擁有這些珍貴的高山寶藏,如同手握一顆顆閃耀的珍珠,始終難以串成項鏈,形成規模效應,產業發展始終不溫不火。事實上,這不僅是資源縣亟待求解的時代課題,也是中國約占國土面積70%的山區縣共同面臨的發展難題。
中峰鎮的紅提
車田苗族鄉的西紅柿
破題:政企聯動共尋“出山”之道
在資源縣委、縣政府、粵桂協作工作隊的組織和大力支持下,“鄉建者小會”攜手“資源青年鄉創聯盟”,面向市場,小步快跑,針對性地舉辦多場農文旅及青年鄉創等“小會”活動。
2025年7月2日-5日,“資源鄉創”現代農業研討會暨資源特色農產品選品會在資源縣舉辦,上?!疤炷腹麍@”、深圳“家有良物”、浙江金華“皈隱農業”、常州溧陽鵝村、南寧馬山南院等來自江浙滬、大灣區、南寧市的眾多新農業企業及新農人、優選電商平臺、集體經濟運營平臺共聚資源,共同探討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的答案,并進行新農業培訓和選品助農。
與會者在辣椒種植基地實地考察
與會者在西紅柿種植基地實地考察
與會者調研了圳品高山冷水魚、中峰鎮紅提基地、車田苗族鄉西紅柿及辣椒種植基地、河口瑤族鄉古樹茶及民宿產業等優質農產品基地,驚訝于資源縣良好的生態、水土、氣候等自然優勢,及豐厚的高山農業基礎。
在隨后連續的研討會、選品會中,來自市場一線的專家和選品組,與資源縣農業及農村電商企業,廣大新農人及返鄉青年一起,進行了深入探討和洽談。資源縣委書記黃欽,縣委副書記、縣長陳建華,掛職縣委常委、副縣長魏婷婷等,深入參與到相關討論和推介中,共同探求面向市場化的,山區現代農業發展破局之路。
破局:構建立體農業發展格局
“資水丹霞”田園綜合體
事實上,資源縣具備獨特的山區立體農業基礎,雖然地少人少,依然保質保量完成糧油生產任務,并搶出產業空間,利用資江河谷土地發展出華南最大的紅提種植基地——中峰鎮紅提產業,以及大量高山生態種植養殖,最終架構出“糧食生產+現代農業產業+高山生態種養”為架構的立體農業發展格局。
“云里茶鄉”田園綜合體茶園采用現代化農業技術——無人機播撒肥料
更重要的是,經過多年實踐摸索,資源縣委、縣政府、各農業從業者及返鄉創業青年群體,日益統一認識,并樹立起“生態立縣、農業穩縣、產業強縣、文旅富縣”的發展思路。其中,現代農業及農創又是重中之重。
粵桂協作工作隊,也大力扶持資源本土農業企業、合作社及新農人發展,采取“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的辦法,投資農業產業園區建設,吸引深圳及大灣區農業、餐飲等企業落地,以及持續組織資源生態農產品赴深圳展銷,并深入培訓新農人、發展農村電商、培育私域流量、建設物流供應鏈等三產聯動。先后培育并扶持了“圳品”高山冷水魚生產基地、“資源鄉創”鄉村振興大講堂、粵桂協作·資源農產品展示中心、中峰鎮鄉創孵化中心、大埠頭新媒體工作室、“村媒計劃”等市場化導向的鄉村振興精品項目。
資源縣帶著獨具地方特色的農副產品、非遺手工藝品及文創產品亮相2025年深圳文博會
資源縣在重慶舉行車田西紅柿地理標識品牌發布會暨(重慶)產銷對接會,推廣國家地理標識產品“車田西紅柿”
長期市場拓展中,各方清晰認識到,不論高山蔬菜、養殖、中藥材,還是西紅柿、辣椒等地標產品,亦或高山茶、古樹茶等特色產品,普遍存在布局分散、規模不足、標準化程度不高,以及成本較高等狀況,因而始終難以突破產業化瓶頸。而要簡單迎合市場、發展規模產業,又難免破壞原有生態品質根基,最終丟掉自身農業稟賦根基。
天門村賦能合作社的林下種植基地
瑤鄉村民正在采摘古樹茶
因此,資源縣要實現山區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就需要避免簡單規?;?、產業化誤區,必須深挖本土生態優勢,面向大灣區、長三角、南寧等大城市,精準定位客戶和市場,走高山生態農業、現代精品農業、中高端品牌農業,繼而以農帶旅,實現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創新之路。
啟示:山區農業的價值重構
在生態經濟浪潮奔涌的時代新局下,以資源縣為代表的中國廣大山區縣,要實現縣域經濟轉型、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及新型縣域城鎮化等目標,也必須擺脫傳統城市化、工業化、簡單規模產業化等思維限制。唯有深植“兩山”理論的沃土,堅守生態品質標準,找準市場定位,補齊現代農業產業鏈、供應鏈短板,因地制宜走出可持續發展之路。
而這場發展變革的核心密碼,藏于“自信重塑”的基因重組之中。過去,在工業化、規?;?、產業化為導向的時代,資源縣的山區自然稟賦幾乎都是“產業”發展弊病,譬如,山高對應路遠、生態對應分散、山地高差對應難以機械化、傳統作業對應難以標準化等。而要迎合“產業”要求,就必須先改變自己的基因、基底,勢必投入巨大,產出比失衡,而一旦產業化量產,又難免陷入內卷。
在生態經濟時代,換一種眼光,找準市場定位,原本的生態瓶頸就將轉化為特色優勢;調一個方向,原本規?;a業化倒數的地區,就可成為生態經濟的排頭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像資源縣這樣尚未遭受農業面源污染的水土、生態,將成為現代農文旅、生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化優勢。這個過程中,產業引導和組織又顯得尤為重要。
未來,資源縣委、縣政府及粵桂協作工作隊,將繼續整合縣域內部農業基礎,外部大灣區、長三角、成渝等地農業產業鏈資源,及以“鄉建者小會”為代表的國內優秀鄉建資源,共同做大做強資源生態農業品牌:
第一,打造資源縣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培訓資源農業新匠人,扶持精品及品牌化農業企業/合作社項目,夯實資源高山生態農業基礎。
第二,補齊物流、冷鏈、供應鏈、電商等現代農業短板,保護產品品質輸出并提升效率。
第三,以特色的生態、健康食材為龍頭,推進康養、自然教育、戶外運動、高山民宿等現代文旅發展,并加強以“資源青年鄉創聯盟”為代表的三產融合內循環互動,以農帶文,以農促旅,實現農文旅高質量融合發展。
第四,不斷“走出去、引進來”,廣泛邀請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成渝等鄉建發達地區的知名農文旅企業、新農人、鄉建者、投資者,共同參與、做強現代化的山區生態特色農業產業,探索生態經濟、碳經濟轉型時代縣域經濟雙循環發展之路。
珍視自身資源稟賦,開放擁抱市場,推動城鄉融合、縣域三產融合、內外區域融合,傳統“資源”小縣也能化身新質“資源”大縣。
(作者:劉子/鄉建者小會 魏博/中國網)
【責任編輯:姚宇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