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報道,英國皇家海軍“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打擊群在新加坡短暫停留后,突然改變原定航線,繞道巽他海峽南下澳大利亞,放棄了穿越南海的計劃,這一舉動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的亞太之行原本被寄予厚望。早在6月29日抵達新加坡時,英方還高調展示艦載機和官兵隊列,宣稱將執行“自由航行”任務,甚至可能穿航臺灣海峽。然而僅僅兩天后,艦隊卻選擇了一條更遠的路線,從新加坡到澳大利亞的航程比原計劃多出1000公里,耗時增加近一周。英國官方給出的解釋是“技術故障與時間沖突”,聲稱F-35B艦載機需要維修,且需趕在7月13日前參加澳大利亞的“護身軍刀2025”演習。但事實上,F-35B的故障早在6月14日就已發生,英方當時已緊急空運設備和人員前往印度維修,因此這一說法顯然難以令人信服。
“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資料圖
英國航母改道的真正原因,是忌憚中國海軍山東艦編隊的強大實力。山東艦是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國產航母,其標準排水量約5萬噸,滿載排水量約6萬噸,艦長315米,寬75米,最高航速可達28節以上。2024年10月,山東艦航母編隊完成了補給和休整后,再次出海開展例行訓練,展現出強大的戰斗力和體系作戰能力。在英國航母駛離新加坡之際,山東艦編隊剛剛結束在太平洋的演訓,攜“延安艦”“湛江艦”等艦艇駛入香港,官兵列隊排出“國安家好”字樣,香港消防船以“水門禮”相迎,彰顯著力量與民心。此外,山東艦編隊在2024年還完成了300架次艦載機起降訓練,創下服役以來最高強度紀錄,其搭載的殲-15艦載機航程遠、載彈量大,作戰能力不弱于F-35B。
更讓英國忌憚的是中國構建的區域拒止體系。南海島礁部署的東風-21D反艦導彈射程覆蓋相關海域,岸基雷達網絡和電子偵察機實時監控周邊動態,055萬噸大驅攜帶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速度達6馬赫、射程800-1000公里,被西方稱為“航母殺手”,而“威爾士親王”號護航艦隊的防空系統對其基本無解。
“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資料圖
與山東艦編隊相比,英國“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編隊存在諸多問題。一方面,其護航艦艇實力較弱,編隊僅由1艘45型驅逐艦、1艘23型護衛艦和少量盟友老舊艦艇護航,其中“里士滿”號護衛艦艦齡超過20年,挪威的“南森”級護衛艦更是全球最小的宙斯盾艦。這種“拼湊艦隊”在解放軍的立體威懾面前,缺乏對抗底氣。另一方面,英國航母編隊的艦載機部隊也問題不斷,F-35B艦載機故障頻發,早在6月14日就因液壓故障滯留印度維修,至今仍未完全修復,嚴重影響了編隊的戰斗力和任務執行能力。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英國航母的窘境反映了歐洲在印太戰略中的尷尬處境。英國此次亞太之行的戰略目標,表面上是展示“全球影響力”,實則更多是配合美國“印太戰略”。但特朗普政府時期美歐矛盾加劇,美國對北約盟友的軍費要求不斷提高,英國海軍的行動更像是“政治作秀”。然而,當面對中國海軍的強大威懾時,英國不得不選擇避其鋒芒,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中國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決心和能力。英國航母的“緊急轉向”,或許將成為其海軍史上一個尷尬的注腳,正如英國《衛報》所言:“帝國的時代早已落幕,認清現實比虛張聲勢更為明智。”
“威爾士親王”號航母資料圖
英國航母此次在南海門口的改道繞行,無論是出于對山東艦編隊的忌憚,還是自身實力不足的原因,都充分暴露了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困境。這一事件不僅讓英國在國際社會面前顏面盡失,也讓美國的“印太戰略”蒙上了一層陰影。南海的和平穩定從來不是靠航母恫嚇就能實現的,中國山東艦編隊的常態化部署已經證明,我們有能力也有決心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