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盟民進教育界委員時強調,要堅持思政課建設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堅持思政課建設和
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教育現代化的方向目標。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課程。
黨的創新理論為思政課程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和理論支撐,中國共產黨一百多年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歷史。黨的創新理論為思政課程提供了系統、科學、全面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指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凸顯科學理論的時代品格,彰顯科學理論的真理魅力。將黨的創新理論融入思政課程,不僅是思政課程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良好品德和綜合素質人才的必然要求。
因此,我們要深入闡釋黨的創新理論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及時更新和完善思政課程供給體系,推動黨的創新理論研究成果轉化為相應的學科方向和課程教材,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悟規律、明方向、學方法、增智慧。要加強黨的創新理論體系化學理化研究闡釋和成果應用,將新時代偉大變革的成功案例及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全面融入思政課,結合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和實踐的新要求,不斷豐富拓展教學內容,探索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范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提高思政課的質量與效果,讓更多的青年學生抬頭聽課、低頭思考、點頭認同。
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是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手段。思政課不是德育的“單幕劇”,也不是思政課教師的“獨角戲”,而是多門課程合奏的“交響樂”、“三全育人”的“大合唱”。立德樹人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二者“同向”,改革創新是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彼此“同行”。不斷探索同向同行的有效途徑,形成在知識傳授中寓意價值塑造、在理想信念傳播中豐富知識傳授的協同效應,有利于使德育浸潤校園生活的各個方面,努力為學生成長打好底色,培養學生具有高尚情操、優秀性格品質的“小德”,更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家國情懷、民族自豪感的“大德”。
推動思政“小課堂”與
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
首先,要善用豐厚的紅色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好學校思政課這個渠道,推動黨的歷史更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好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依托革命舊址建設沉浸式教育場域,通過革命文物的具象化敘事策略創新思政教育形態,打造融政治性、歷史性、實踐性于一體的課程矩陣,構建“大思政課”品牌。
其次,要善用豐富的社會資源。要吸收社會實踐中的生動素材豐富思政課,將新時代的偉大實踐變革融入“小課堂”,通過開展藝術思政課,非遺文化、活態文化走進課堂等,讓青年學生產生共鳴,領略思政與文化融合之美,深化青年學生對現實國情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的理解,讓“有意義”的思政課變得“有意思”。要整合校內外多元主體的育人合力,激發全社會育人能量,從過去學校的“單弦彈奏”到多方合奏的“交響曲”。要健全工作機制,創新運行機制,推動各種教育要素和資源融會貫通,形成全面聯動、高質量發展、具有強大活力的育人“生態圈”,為學生提供更多接觸真實社會、參與實踐活動的“大平臺”,為青年學生提供說理透徹、內容鮮活、形式新穎、生動實用的道德教育。
再次,要善用立體的實踐資源。要構建“理論+實踐+創新”的立體化“大思政課”育人模式,將傳統的思政“小課堂”固定的“教室+教師+教材”的思政場域用好,使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原理和方法形成感性認識;還要鼓勵青年學生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將科研做在田間地頭,在實踐鍛煉中厚植情懷、積累智慧、增長才干。
最后,還要善用網絡數字資源。隨著人工智能進入推理模型時代,一方面,德育面臨內容傳播碎片化、教育過程娛樂化及價值立意模糊化等現實難題,另一方面也為提升德育效果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創新支點。時空限制被打破,教師、學生、教育資源和教學設備之間連接成一個有機的思政場域,社會“大課堂”的外延得到系統性拓展和延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蔽覀円獙F代科技和傳統教育融合,積極構建德育新模式,建立紅色文化虛擬仿真體驗教學中心,使紅色文化生動再現、觸手可及,打造有“網感”、有時代氣息的“大思政課”。德育教師和學生都是參與者,同時也是教育資源的攜帶者,要借助網絡數字資源進行教育內容敘述與闡釋,提高教育內容的可理解性與可體驗性,增強教育主體的參與度和互動性,讓學生在全新的虛擬空間中展開探究式和體驗式學習,從而達到提升育人效果的目的。
“五育”并舉
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德育工作是否到位、是否有效,在于能否推動青年學生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不斷提高青年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把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并且要求“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對此,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是增強德育的感染力和親和力。立德為先,修身為本,這是人才成長的基本邏輯。樹德,就是要增強青年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四個自信”,加強品德修養,唱響主旋律,弘揚正能量,用黨的奮斗目標鼓舞、激勵、感召青年學生感黨恩、跟黨走。
二是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增長見識、豐富學識,就要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和育人規律,深入挖掘課程中的“五育”元素,構建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提升課程建設質量和育人水平。要將閱讀作為立德樹人、培根鑄魂、啟智增慧的重要途徑,引導青年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結合各學科專業知識體系,推動德育元素與具體的專業課程互釋、互解、互證,讓青年學生在知識積累中培養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磨礪意志。
三是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體健康。強體就是要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強體育鍛煉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四是注重美育浸潤,以文化人。要提高青年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挖掘“五育”中的審美維度。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等人文素養為目標,構建美育課程與審美實踐活動相互結合、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相互融通、課堂教育與美育環境相互融合的現代化美育體系,培養青年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五是弘揚勞動精神,提升勞動技能。要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通過勞動習慣養成計劃,提升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復雜問題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德育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貫穿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和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全過程。要從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把德育貫穿于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全過程。既要把握育人規律,全員全程全方位傾力推動,還要掌握好方法和節奏,用好思政“小課堂”這個主渠道,挖掘專業課程的豐富思政元素,善用社會“大課堂”,增強思政引領力,才能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作者系貴州大學黨委書記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媒體編輯:曾煜婷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