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這片熱土耕耘、追夢,需要奮斗,也需要奉獻。奮斗的人生更精彩,奉獻的歲月有收獲。本期大家談,我們選刊3篇來稿,與讀者一起分享3名作者投身西部發展建設的所感所悟、所思所得。
——編 者
“授魚”更“授漁”
何虎翼
作為一名鄉村科技特派員,多年的下鄉經歷,讓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到一個地方都要問“三問”。
一問農作物品種。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好的品種往往意味著好的收成。有的老品種產量低、抗病性差、經濟效益低,在走村串戶中,我會詳細介紹不同品種的品質差異。引進、推廣農作物新品種,能幫助種植戶實現更高收益。
二問生產技術。農業生產,既要天幫忙,也要人努力。精耕細作必不可少,用好新技術也十分重要。比如,與常規施肥相比,水肥一體化技術能顯著減少肥料用量,也能降低對環境的污染。把技術送到真正有需要的農民手中,才能實現“授魚”更“授漁”。
三問急難愁盼。農業生產中有哪些困難?對接市場哪里不通暢?對農業政策有什么不清楚?了解問題的過程,也是梳理解決思路的過程。能現場解決的,盡量現場解決;一時沒辦法解決的,就向相關部門尋求幫助、建言獻策,推動問題解決。
傾己所學、盡己所能,既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也傳授實用技術,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為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我將繼續努力。
(作者為廣西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干部)
守護即責任
田長栓
清晨,我站在陰山南麓的燃氣調壓站前,看朝陽將輸氣管道“鍍”成金色。作為一名燃氣安全管理人員,自1993年入行以來,這樣的“日出觀測”已持續30余年。正是在日復一日的巡檢中,我對燃氣管道運行需要注意的問題更加熟稔于心,也對責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難以忘記,去年除夕,我們在黃河岸邊的應急值守點過年。屋里,同事們包著餃子,達斡爾族安全員阿古達木唱起歌曲;窗外,新鋪設的燃氣管道映著月光,像一條銀色哈達,連接千家萬戶。當新年鐘聲響起,堅守的意義在這一刻具象化:我們守護的不僅是燃氣安全,更是草原兒女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數字技術為安全管理帶來全新可能。我們設計的人工智能預警系統,能通過管道震動頻率預判泄漏風險。去年8月,系統突然發出紅色警報,我們立即行動,最終在暴雨來臨前鎖定了一處管道接口裂紋。時代在變,手段在變,責任不變。過去,我們發現問題更多靠經驗,如今,我新帶的徒弟已經能通過AR(增強現實)巡檢眼鏡找到問題。方式或許不同,守護萬家燈火的職責卻一以貫之。
知責于心、擔責于身、履責于行,這是做好安全管理的不二法門,也是我的堅定信念。
(作者為中國燃氣控股有限公司西北區域經營管理中心員工)
把苦化作甜
汪太武
作為一名鄉村教師,在西部的講臺上,我已度過27個春秋。
基層苦嗎?苦,但苦中更有甜。記得剛畢業那會兒,我被安排到一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村小工作。那時,村小只有我一名教師,我既是“校長”,也是全科教師,還是學生的炊事員,人少、事多、條件差,但看著一個個孩子走出大山、走向更遼闊的天地,工作生活里的那份苦也化作了甜。
苦中有收獲。為了當好全科教師,我不停給自己“充電”,如饑似渴地從各類教育教學書籍中汲取營養。利用業余時間,我記了厚厚五大本讀書筆記,也慢慢摸索出一些有用可行的教學方法。后來,村小陸續撤并到鄉鎮。到鄉鎮后,我運用那些自學的教育方法,不斷優化課堂教學,教學水平持續精進,課堂效果越來越好。
扎根,并不等于固守過去,更不意味著自我封閉。2021年8月,我有幸作為四川南充市幫扶工作隊的一員,參與了省里組織的涼山彝族自治州教育綜合幫扶工作。與來自浙江等發達地區的年輕教育團隊一起支教,見識了他們多元、開放的教學方法,我更加懂得,提升教學水平永無止境,跟上時代步伐才能提高育人能力。
根扎得深,人生之樹才會枝繁葉茂。投身西部教育事業,用愛和責任澆灌祖國的花朵,人生的收獲必定是豐厚的。
(作者為四川南充儀隴縣復興中學教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08日 05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