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日利亞《今日報》7月7日文章,原題:尼日利亞可以從中國的電力革命中學到什么? 發人深省的時刻出乎意料地出現在一列駛出北京的高速列車上,車載屏幕顯示,該列車36%的牽引力來自風能。車窗外,一排排風力渦輪機在陽光下悠然轉動。對于熟悉尼日利亞很多地區不可靠電網——柴油發電機徹夜轟鳴——的人來說,這些景象著實令人驚訝。夜幕降臨,LED燈照亮的深圳天際線比整個尼日利亞電網點亮的最強燈光還要亮。
在與新加坡、卡塔爾和中國的機構及專業人士接觸十天后,我確信尼日利亞可以實現能源自給自足。尼日利亞并不缺乏提供電力的原材料和技術,缺少的是整合全國資源以實現一個共同愿景的堅定信心。既然中國的發電量能從2000年的略高于1.3萬億千瓦時飆升到2024年的10萬億千瓦時以上,那么尼日利亞也能憑借得天獨厚的陽光、豐富的油氣儲量和水電潛力在五年內縮小電力缺口。
電力不僅用于照明,它還是現代生活的支柱。電力為翁多州的可可壓榨機提供動力,為三角洲的市場儲存漁民捕撈的水產品,使冷鏈卡車能將疫苗運送到偏遠診所,確保數據中心正常運轉,在熙熙攘攘的城市為千家萬戶的電池充電。在拉各斯,工廠因在停電期間依賴柴油發電機損失高達40%的利潤。鑒于備用電源成本可能導致制造商由盈轉虧,可靠的電網電力可謂是經濟命脈。可靠電力蘊含的巨大潛在經濟效益要求尼日利亞采取果斷行動。
中國的發展表明,制定明確政策和歡迎市場發揮作用將如何推動一個國家迅速轉變。2000年中國電網的發電量略高于1.3萬億千瓦時,約等于美國發電量的1/3。到2006年,中國的發電量超過美國,到2024年,中國的發電量超過10萬億千瓦時,幾乎是美國發電量的兩倍。中國如何實現該壯舉?這是由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五年規劃目標來推動的,省級政府和國有企業始終如一地努力實現涵蓋裝機容量、效率和排放的目標。
之后,中國逐步實現了能源結構的多元化:雖然煤炭仍然是支柱,但水電站、光伏電站、風電場和核反應堆發電量迅猛增加。2024年,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提高到55%左右。按照在十年前出臺的有關制造計劃,中國向光伏化學產業、電網電池和電力電子等領域大舉投資,降低有關產品成本并提高產能。
中國并非尼日利亞的完美類比,畢竟中尼兩國的政治和財政現實各不相同。然而,中國的發展軌跡彰顯一個關鍵現實:當制定明確的政策并歡迎市場發揮作用時,一個國家可以在短時間內增加相當于整個美國電網的發電量。將尼日利亞的現實與中國的藍圖相對照,既凸顯尼日利亞面臨的艱巨挑戰,也指明破局之路。中國在開展電力變革時也面臨類似差距,區別在于治理、投資紀律和市場設計。
中國的發展經歷證明,一個國家可以通過實施堅定專一的政策來實現電網跨越式發展。尼日利亞擁有資源和技術,只是缺乏協調一致的信念。進步是一種選擇。如果尼日利亞采取連貫一致的政策、紀律嚴明的投資和市場激勵措施,那么2024年就將不會被銘記為“黑暗之年”,而被銘記為向所有人提供負擔得起的可靠電力的“分水嶺年份”。開關觸手可及,讓我們伸出手來將它打開。(作者達庫庫·彼得賽德,王會聰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