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機器人大講堂&立德智庫不完全統計,2025年6月,中國機器人行業融資活動在5月小幅回調后重現升溫態勢。相較于5月的43起融資事件,6月融資事件數量增至49起,環比上升14%,但未披露金額事件占比小幅回升至53%左右,顯示市場透明度波動性仍存。
從融資規模來看,6月機器人行業融資規模預估在34億-74億元之間,較5月的53億-97億元區間明顯收窄,整體規模中樞下移。億元級融資縮減至5起(其中2起超5億元),環比下降58.3%,反映出資本對頭部項目的押注力度有所減弱;而千萬級融資大幅增至18起,占比攀升至36.7%,表明資金進一步向早期及中小規模項目傾斜。這種"金字塔型"分布與5月的"啞鈴型"格局形成對比,或暗示資本短期策略轉向分散化布局,以平衡風險與機會。
從融資輪次分布來看,6月早期投資集中度進一步強化,種子/天使輪(11起)和A輪系列(28起)合計占比達80%,較5月提升5.6個百分點,行業創新動能持續釋放。中后期輪次呈現結構性調整:B輪系列維持5起與上月持平,但C輪系列反彈至3起(環比增長200%),顯示部分成長期項目通過技術壁壘或商業化驗證獲得資本認可;而D輪及股權融資各1起,反映后期融資門檻仍處高位。這種"早期主導、中期分化、后期稀缺"的輪次特征,延續了資本對項目成熟度與落地能力的嚴苛篩選邏輯。
從細分領域看,服務機器人以12起融資領跑(人形/四足機器人占比66.7%),核心零部件領域11起緊隨其后(新型零部件占45.5%),二者合計貢獻近半數融資事件,技術迭代與場景創新雙輪驅動效應顯著。工業機器人領域9起中,倉儲物流應用占比44.4%,印證智能化改造的剛性需求;醫療機器人8起中手術機器人占62.5%,凸顯高壁壘賽道的持續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領域6起融資中具身智能獨占5起,結合人形機器人賽道熱度,表明"AI+機器人"融合創新正成為資本新錨點。
整體而言,2025年6月中國機器人行業融資市場呈現"總量回升、規模收縮、早期集中、領域聚焦"的特征。資本在保持對創新項目基礎支撐的同時,更注重技術商業化潛力與細分賽道卡位機會,市場進入精耕細作階段。
那么,在這些融資事件中,有哪些企業的表現尤為亮眼,它們的發展又將給行業帶來怎樣的變革呢?接下來和機器人大講堂一起深入探究~
▍服務機器人相關
6月,服務機器人領域共完成12起融資,其中人形/四足機器人占比66.7%(8起),成為最受資本青睞的細分方向。從融資輪次看,資本仍以孵化創新技術為主,早期項目主導市場,種子/天使輪(5起)和A輪(6起)合計占比91.7%;但值得注意的是,C輪融資1起(占比8.3%),這表明部分頭部企業已進入規模化落地驗證階段。
在融資規模上,兩起億元級融資均來自人形機器人賽道,反映出資本對高成長性、高壁壘賽道的戰略性押注。結合5月人工智能領域融資趨勢(具身智能受熱捧),人形機器人作為AI具身化的核心載體,正加速從實驗室走向商業化場景,資本布局已從純技術投資向“技術+產業落地”雙輪驅動轉變。
- 銀河通用機器人
6月23日,「銀河通用機器人」宣布完成融資金額高達11億元人民幣的新一輪融資。該輪融資由上市公司寧德時代領投,溥泉資本(CATL Capital)、國家開發銀行國開科創、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紀源資本等頂級投資方跟投。值得注意的是,銀河通用在此前已完成多輪融資,吸引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四地政府背景基金,獲得美團戰投、北汽產投、商湯國香基金、訊飛基金上汽恒旭、香港投資公司HKIC、深創投、上海人工智能產業基金、北京機器人產業基金、建銀國際、智友科學家基金、容億投資、金景資本、IDG、經緯創投、藍馳創投、北京人工智能產業基金等等多家知名企業和投資機構的支持。截止本輪融資完成,銀河通用成立兩年內已累計融資超24億元。
據了解,銀河通用機器人成立于2023年。是一家專注于打造具有體現 AGI 的機器人,為全球提供通用機器人,在商業服務和家庭服務場景中為人類提供服務的企業。
在產品研發與業務拓展方面,銀河通用機器人圍繞自研具身大模型進行多領域布局,涵蓋空間智能、動作智能和硬件智能,實現多項關鍵技術突破。
技術端,圍繞具身智能的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銀河通用機器人連續發布三大VLA(Vision-Language-Action)大模型,奠定行業技術標桿:
GraspVLA(2025年1月):全球首個基于十億級仿真數據預訓練的抓取大模型,實現零樣本泛化能力,無需針對新物品調參即可完成精準抓取。
GroceryVLA(2025年5月):全球首款面向零售商業化的端到端模型,解決復雜貨架場景下的全品類商品識別與抓取難題,顯著提升零售自動化效率。
TrackVLA(2025年6月):全球首個產品級導航大模型,融合視覺、語言與運動規劃,賦予機器人“眼腦腳協同”能力,在動態環境中實現零樣本泛化導航。
應用端,銀河通用機器人以Galbot系列機器人為核心載體,加速技術落地與商業化應用,并在智慧零售和工業制造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其智慧零售解決方案已在北京近十家門店實現常態化運營,新店部署時間縮短至1天。工業制造領域,也已與博世中國、博原資本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在全球工業場景的應用。
- 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
6月27日,「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獲得成都市區地方國資超億元投資。該輪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加速推進創新中心在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攻關、場景應用落地及產業鏈生態構建的進程。
據了解,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成立于2024年4月,是中西部地區首家人形機器人新型研發機構,其團隊包括國際頂尖院士、專家。成立一年時間以來,創新中心累計融資近3億元,現已發展為中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人形機器人企業之一。
在產品研發與業務拓展方面,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已擁有人形機器人大腦、小腦、肢體方向的國際頂尖研發成果30余項,尤其在“大腦”關鍵技術領域實現了多項重大突破。
技術端,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視覺擴散架構模型R-DDPRM和R-DDIRM大幅降低了算力需求,推理速度提升10倍,訓練數據采集量銳減至僅需50次;構建的多模態感知系統RRMM結合雙臂協作系統RTACS,使機器人具備了類似人類的綜合感知決策能力;開發的Raydiculous-1自主分層式大腦架構實現了端側部署的跨場景長視野自主決策。
產品端,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推出了超輕量級人形機器人"貢嘎一號",整機僅25kg卻具備5.5kg負載和8小時續航能力,可適配家庭、養老、工業、醫療等通用場景。
應用端,成都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已在文旅文創和工程領域率先實現產業化應用。其與國際消費中心合作開發的仿生機器人和AI導覽機器人已應用于景區巡邏和商圈互動;與能源央企合作開發的攀爬、巡檢等特種機器人也成功應用于高海拔、無人區等極端環境作業。
▍核心零部件相關
6月,核心零部件領域融資11起,行業技術迭代仍在深化。其中新型核心零部件占比45.5%(5起),傳統“三大件”(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占比36.4%(4起)。從輪次分布看,A輪融資7起(占比63.6%)占據絕對主流,這表明市場對中早期技術突破型項目保持高度關注;B輪2起(18.2%)則顯示部分企業已進入產品規模化驗證期。
值得關注的是,億元級融資企業本末科技不僅提供直驅型精準動力方案,同時布局具身智能機器人研發,其“核心零部件+整機”的雙線戰略也顯示了行業垂直整合趨勢,即具備底層技術創新能力(如直驅電機)與系統整合能力的企業更易獲得資本認可。此外,新型零部件(如高精度傳感器、靈巧執行器等)融資占比提升,反映出人形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高端應用對核心部件的差異化需求正在重塑供應鏈格局。
- 本末科技
6月6日,「本末科技」完成金額累計達數億元的B輪及B+輪融資。該輪融資由北京市先進制造和智能裝備產業發展投資基金領投,北京市新材料產業投資基金、順禧基金、聯想之星聯合跟投,星辰資本擔任長期獨家財務顧問。融資資金將主要用于三大方向:面向新興需求的電機柔性化設計和生產,繼續提升直驅關節模組規模化交付能力,加速機器人產品開發迭代與多場景商業化落地。
據了解,本末科技成立于2020 年,是一家從事機器人本體及機器人動力模組的研發及生產的企業,目前已設立機器人和核心部件兩大事業部,并組建了一支超過150人的技術研發團隊。公司在東莞松山湖設立兩大研發中心——具身智能機器人技術開拓中心與直驅關節模組技術預研中心,已構建起“機器人本體+核心部件”的雙重研發體系,并配備大型生產基地,形成從設計、打樣、生產、檢測、認證的全鏈條閉環能力。
在產品研發與業務拓展方面,本末科技在核心部件領域推出了具有高精度、高功率密度、低噪音等特性的譜系化直驅關節模組產品矩陣,構建了適用于不同場景的核心零部件產品線,涵蓋泛機器人、工業自動化、醫療康復及健身娛樂等領域,實現了核心零部件的全棧自主可控,并持續推進生產基地的智能化改造,自主設計并建成了十余條自動化生產線和半自動生產線,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爆發式增長。
在具身智能賽道,本末科技打造了全球領先的開源輪足機器人平臺,已推出刑天、TITA、D1等多款輪足式機器人產品。通過機器人本體的模塊化設計與形態多樣化探索,結合大模型積累海量場景數據,推動機器人在復雜環境中的適應性與應用價值提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