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小沈陽這事兒,我真是看得一肚子火——一個曾經靠著趙本山大哥捧起來的二人轉“老虎”,現在居然在邯鄲亮相,穿得滿臉都是帽檐帽沿,遮得嚴嚴實實,仿佛自己是個巨星似的??烧l知道,開口一場倆小時的演出,居然硬是開價三百塊,還鐵了心不講價!三百塊,這到底是啥套路?三百塊折合普通人一頓大餐的錢,甚至帶著孫子孫女去火鍋都夠了,結果小沈陽拿這票價喊著“我值這個價!”真的讓人笑掉大牙。
當年那《不差錢》的火爆春晚,誰沒看過?可那只是趙本山師門的光環照亮了他一時。唱點兒歌算有點本事,但歸根結底就是二人轉演員。沒啥正經音樂影視科班背景,學歷文化擺那兒。咱別跟自己過不去,這點基礎擺在那兒,長得再體面也掩蓋不了本質。好比你穿了個名牌西服,里面卻是穿著拖鞋——怎么也裝不出高富帥來的味兒。
聽他這收費標準,簡直像是在說:“我就是大明星,有本事你們給錢!”可現實呢?現在是啥年代?刷刷手機就能看無數流量小花小鮮肉,演出市場也冷冰冰,誰真愿意掏錢去看一場“半生不熟”的老戲骨擺架子?倒是不少人嘲笑他“最不值錢的人”,甚至直言花這三百塊買票,完全不如在家烤個魚香肉絲香噴噴,對孩子孝敬點兒。這話聽著扎心又扎肺。
坦白講,小沈陽這“熱臉貼冷屁股”的場面,反映出的是如今娛樂圈的尷尬和殘酷。人設一旦崩塌,背后卻還想用老江湖的資本硬撐,結果越推越尷尬。那些曾經爆紅的名字,就像過氣煙花,絢麗過后滿地焦渣,沒人愿意再捧場。年輕觀眾不買賬,傳統戲迷也慢慢轉身——誰還稀罕一個半紅不紫的“曾經的那個人”?
這樣的局面,有點兒讓人感嘆:娛樂圈的更替速度,比咱們想象的還快。你不更新自己,不進步,抱著舊光環硬撐,遲早變個笑柄。小沈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沒啥后臺,學歷也沒啥,靠的是人情牌和老招數。但時代變了,人心變了,大家對“明星”的要求難度倍增,不能只靠幾年前的成名作和鄉土情懷吃飯。
三百塊錢的票價掰開揉碎了,每個觀眾手里那點錢都是掰成瓣的雞肋東西。今天買票看小沈陽,明天外賣點個牛排,后天給孩子買個興趣班,這三百塊到底值不值,問問市場就知道。偏偏他還鐵著一張臉,堅決不降價,無非是幻想著用價格“定高檔”,結果呢?最后賺的是尷尬,丟的是聲譽。
而這背后,折射出的其實是某種娛樂經濟的焦慮。曾幾何時,二人轉就是東北文化的驕傲,是春節團聚時不可或缺的笑料和精神享受。小沈陽帶著這股東風一時風光無限,可惜這股熱度沒能持續。如今一落千丈,仿佛被留下的只剩蕩氣回腸的過往云煙。市場冷、粉絲少、話題斷,剩下的不過是他自己和那張讓人啼笑皆非的價目表。
說一句狠話,這種“還沒燒完的老酒”,還有市場,本身就是社會的一種無奈。畢竟,觀眾的錢袋子是誰的錢袋子?不是忽悠來的。你要靠質量、靠創新、靠真誠挺起腰桿,哪怕一張票賣三百,一樣能票房爆滿。但你要抱著“老子是明星”的架子不放,上演所謂“尊貴臉”,那只會讓市場啪啪打臉,讓觀眾繞著你走。
看著小沈陽這個戲碼,我倒是想起一句話:成名容易守名難。如果你不低頭,敢不敢正視自己的“二人轉根”,敢不敢正視這時代“觀眾的選擇權”?眼下娛樂圈風云變幻,誰都有可能被時代的浪潮拍倒在沙灘上。小沈陽這次走邯鄲,滿臉遮掩、開價三百,不正是“老樹盤根,葉落歸根”的縮影么?
沒了實力撐腰,往日的光環值不了幾文錢。演出場上的匠心和真情才是硬通貨,粉絲撐不起你,人氣就真沒了。三百塊票價,不講價,最后受傷的是自己,不是觀眾。別裝了,東北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得回頭看看腳下的路,到底還有沒有那一步的真跡和熱度。只有真功夫,才有真別拿舊名氣做賭注,誰都不是萬能的救世主。
小沈陽的邯鄲之行,無非是一面鏡子——照見了娛樂圈的殘酷現實,也照見了一個明星如何在時間的洪流里被慢慢沖刷得只剩下一張被遮得嚴嚴實實的臉。真心希望他別光會喊價,能多點真誠、多點匠心,別再走這條自欺欺人的老路。否則,這場“二人轉”的戲,不但觀眾不買票,連他自己都要深陷孤獨的哀愁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