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給特朗普這一屆政府貼標簽,那肯定離不開“威脅”“霸凌”和“勒索”這幾個字。
不管是對朋友還是對敵人,美國總統的操作手法簡單粗暴,要么跪,要么挨打,別無選擇。
這一切在最近的韓美關系中再次被放大了。
作者-楊 編輯-楊
李在明政府最近有了點“不該有的小動作”,就在美國揮舞關稅大棒之前,中國向韓國發了個邀請函,準備讓李在明來北京參加閱兵式。
這本來是中韓兩國加強溝通的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但在美國眼里,這就是一種“挑釁”,更是一個“叛變”的信號。
特朗普聞風而動,捏著床頭備好的那封“關稅通知書”,直接扔到了李在明的辦公桌上。
他說得明明白白:“不來談?行,那就加稅,25%起步,覺得還不夠?咱可以繼續往上調!”
這是誰都吃不消的條件,特別是對于韓國和日本來說。
日韓兩國和美國的關系,表面上看像是盟友,但實際上更像是一種掠奪性的主仆關系。
美國人在軍事上“保護”,經濟上卻像吸血鬼一樣榨干它們的價值,兩國要真敢站起來喊一句“不”,后果就是無盡的貿易制裁和軍事打壓。
日本的經濟命脈可以說是系在美國的褲腰帶上的,年復一年地對美出口超過1000億美元的商品,其中很多品類如果哪一天被加了關稅,可直接把日本腰斬一半還不止。
這一點日本政府心里門兒清,奈何一身軟骨頭不敢吭聲。美日貿易談判里,美國一向占著上風,特朗普覺得光從日本給美聯儲供血還不夠,還得讓日本企業扎堆跑到美國建廠工廠。
相比之下,韓國的處境更顯得“左右為難”,李在明上臺后,立場比過去幾任韓國總統要更務實一些,特別是在處理對華關系和對日關系上。
一方面他知道靠美國絕對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地區矛盾,但另一方面,美國的鐵拳也讓韓國不敢輕舉妄動。
李在明的政府早就不是特朗普愿意放心撒手的,尤其是看到韓國和中國走得近了,美國這邊更是怒火中燒。
國務卿魯比奧甚至直接把訪韓行程取消,這背后藏的意思很明白,你們和中國好?那我們就冷處理,就敲山震虎。
特朗普這次的威脅本質是一箭雙雕,一方面通過加稅直接逼迫韓國和日本表態,另一個用意就是要警告其他盟友,“不聽話?我有的是辦法。”
“經濟懲罰”的招數特別適合美國,因為它的全球經濟霸權就像一張巨網,把日韓,包括歐洲,都綁得死死的。大家只能乖乖按他的規則游戲,因為不這樣就只有死路一條。
在特朗普掀桌子之前的那個中國邀請函,或許是這場政治博弈的真正導火索。從某種程度來看,中韓關系改善,特別是承擔更多“平衡者”的角色,能讓東亞的復雜局勢稍微有點喘息的機會。但美國不這么想,在它眼里,誰跟中國走得近一點,誰就是“背叛”。
加上中國在地區經濟上的合作優勢會削弱美國在東亞的霸權影響,所以在北京發出邀請函后不到一周,特朗普的巨資關稅威脅隨即拍下。美國的邏輯再清楚不過了:誰要敢跟中國走近,它就找各種辦法給你穿小鞋。
但美國這一套“以富壓人”的伎倆,是不是還能像以前那樣奏效?恐怕未必。李在明政府并不完全拒絕與中國往來,他的“務實經濟政策”也一直在盡量尋找突破口。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市場潛力和技術合作誘惑,美國不是不知道,韓國自然也不傻。當然,現實很冷酷。無論是對美國還是對日韓,中韓關系都不可能一夜之間改變大局。
特朗普的做法短期能讓韓國和日本承受很大壓力,但從長遠來看,只會進一步讓盟友與美國心生離心。
這次貿然打關稅牌,看似強勢逼迫日韓讓步,實則暴露了美國對東亞式微的掌控力和焦慮感。
擺在日韓面前的選擇并不多,不答應美國吧,25%以上的高額關稅將像懸在頭上的刀子一樣,隨時砍掉它們的經濟命根子。但一旦妥協,日韓的國家利益就可能犧牲得更多。
日本沒辦法完全絕望,但也只能表面乖巧地“討價還價”,而韓國那邊,李在明恐怕同樣是頭疼不已。李政府在對美和對華之間的搖擺本質上是一場平衡術,但這種微妙而艱難的平衡能維持多久,很大程度上可能取決于美國究竟有多想“榨干”他們。
韓國總統-李在明
靠美國不一定就能安全,但對中國坦誠合作、尋求對策,也面臨巨大風險。
無論是韓國還是日本,它們的每一步,都會對本國、乃至整個地區的秩序產生深遠的影響。
日本首相-石破茂
特朗普的關稅通牒不過是美國霸權邏輯的一次照妖鏡,對美國來說,它不過在重復一場“一邊要權,一邊要錢”的老戲碼。
但對日韓來說,它們則需要更加清晰認識到,長此以往的“依附式”盟友關系,最終只會讓自己越陷越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