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7日,特朗普突然亮出了一手殺招——
一封信,砸向了14個國家;一紙命令,延長了談判“倒計時”。
這邊威脅加稅最高40%,那邊卻又裝出一副“再給你們點時間”的姿態,把所謂“對等關稅”的生效時間從7月9日推遲到8月1日。
看起來像是在談判,實際上則是赤裸裸的訛詐。
誰在特朗普的“黑名單”上?
從日韓到印度,從馬來西亞到南非,從東盟到巴爾干,14個國家被特朗普點名上陣,一個個被標上稅率數字,像是超市標價:
- 日本、韓國、哈薩克斯坦、馬來西亞、突尼斯:25%
- 波黑、南非:30%
- 印尼:32%
- 孟加拉國、塞爾維亞:35%
- 柬埔寨、泰國:36%
- 老撾、緬甸:40%
關稅不是問題,問題是這關稅完全沒有規則。誰讓特朗普不高興了,就砍誰;誰想保命,就得來談判。不談?對不起,先加稅再說。談了?加稅可能少一點,但前提是你得把“市場”雙手奉上。
而特朗普還不忘“威脅中帶點誘惑”:只要你們到美國建廠,就免稅;不來?那對不起,加得更狠!
一句話,美國把自己當成是“慈父”,全球其他國家是“不孝子”,現在這個慈父要“家法伺候”,一邊打你,一邊說是為你好。
一邊加稅,一邊延遲,特朗普到底圖什么?
這就是特朗普精明的地方。真正的殺招,從來不是把刀揮下去,而是把刀架在你脖子上,再給你“最后通牒”。
從4月喊“對等關稅”,到7月發信,再到8月1日生效,每一步都是心理戰,每一次推遲,都是施壓升級。特朗普嘴里說的是“公平貿易”,手上玩的卻是“極限施壓”。
而為什么現在選擇這14國?
很簡單,因為這幫國家要么市場重要、要么產業關鍵、要么關系微妙,最容易被撬動。
- 日本、韓國是半導體與汽車大戶;
- 東南亞是美國產業鏈“去中國化”的新寵;
- 印度和南非,是正在崛起的“多邊獨立力量”;
- 連塞爾維亞、波黑這樣的巴爾干國家都被拉出來當“軟柿子”捏。
特朗普不是在打貿易戰,而是在打一場全方位的地緣金融博弈戰——誰讓美國制造業難受,誰就得接受美國關稅“正義”的洗禮。
可惜,全世界并不傻
特朗普以為,發封信就能嚇住各國,殊不知現在的世界,已經不是4月的樣子。
- 日本首相石破茂明確表態:不會屈服,已準備應對各種可能;
- 韓國總統李在明表示:很困難,但不會放棄談判中的主導地位;
- 南非喊話:希望平等協商,不接受單方面施壓;
- 印度直接掀桌:要對美國商品加征報復性關稅;
- 歐盟則一臉不屑:“原則上愿意談”,但真打起來,我們也不是紙糊的。
最諷刺的是,美國媒體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這場關稅鬧劇的最大買單者,是美國消費者。”
從南非的鉑金到韓國的芯片,從越南的紡織品到日本的汽車,美國的普通人正為特朗普的“加稅外交”付出代價。
這場游戲本質是:我給你加稅,讓你跪下,但我自己先漲價,把成本轉嫁給美國百姓。
特朗普的算盤,其實早就寫在“大而美法案”里
別被“對等貿易”四個字騙了。特朗普這么折騰,不是為了讓全球更公平,而是為了給自己國內“補窟窿”。
根據美媒披露,特朗普已經考慮用關稅收入反補“大而美法案”帶來的財政空缺——這不是在搞貿易平衡,這是變相的“搶錢計劃”。
可惜,收割世界的同時,也把美國綁上了高物價、高通脹的戰車。
到頭來,工廠沒回來,物價飛起來,民眾苦哈哈。
最后一問:美國到底想干嘛?
特朗普沒說,他的副手財政部長貝森特已經表明了態度:
“如果你想快點解決,就趕緊談。”
14國都明白,這一手“先加后談、談不成就再加”的手法,只會逼迫全球加速去美元化、去美供應鏈、去美依賴。可惜特朗普還是那一套:“要么談,要么跪。”
問題是,這一次,誰還愿意跪?
消息來源:央視新聞
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52447704282310301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