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對于中國國防科技發展而言,迎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開局。7月8日央視播出的一則報道中,當畫面聚焦殲-15T艦載機時,細心的觀眾在背景中捕捉到了一抹熟悉的身影——身披綠色保護漆的殲-35戰機。
作為權威媒體平臺,央視一向以嚴謹著稱,此次卻未對殲-35機型進行任何模糊處理,這一罕見舉動迅速激發了軍事愛好者的高度關注,也標志著殲-35生產線首次正式亮相公眾視野。
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款第五代戰斗機,殲-35被廣泛認為具備超越美國F-35的潛力,其技術突破不僅令軍迷振奮,更為即將服役的福建號航母注入了強大動力。
殲-35的華麗蛻變
7月8日的央視鏡頭,為全國軍迷帶來了一個意料之外的驚喜。原計劃聚焦于殲-15T艦載機的專題報道,卻被畫面中沈飛廠房內多架綠皮狀態的殲-35隱身艦載機搶了風頭。
甚至包括已完成涂裝、即將交付的成品機型!央視此次毫無遮掩地公開畫面,堪稱一次高規格的戰略級信息釋放。
這款代表中國尖端航空科技水平的五代隱身艦載機,已從測試階段全面邁入量產與部隊部署的新紀元。此次產線曝光不僅展示了實力,更體現了中國軍工體系穩步發展的信心。
殲-35的研發歷程始于2009年,當時沈飛自籌資金啟動FC-31項目,外界俗稱“粽子機”。它最初以出口型中型隱身戰機身份,在2012年端午節低調登場。
歷經十余年持續優化,完成了結構強度全面提升、航電系統全面升級、隱身涂層不斷迭代的多重蛻變。
隨著海軍對五代艦載機需求日益明確,FC-31最終于2021年正式命名為殲-35,成為未來中國航母編隊的核心空中力量。
2024年央視紀錄片《淬火》披露其成功完成遼寧艦滑躍起飛和福建艦電磁彈射試驗,標志著該機型實現全航母平臺通用化。
這意味著無論是滑躍式甲板還是電磁彈射裝置,殲-35均能靈活適配,戰術兼容性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從外形尺寸與官方公布數據來看,殲-35早已突破傳統中型機范疇,空重達到14.5噸,最大起飛重量達30.8噸,換裝渦扇-19發動機后有望突破35噸大關,同時具備8噸武器掛載能力和超過1300公里的作戰半徑,賦予其重型艦載機級別的打擊能力。
性能硬碰硬
從公開參數和外觀特征可判斷,殲-35并非單純定義為中型戰機,而是具備重型艦載機核心特性的多功能平臺。
最大起飛重量30.8噸,空重14.5噸,強大的8噸掛載能力配合超1300公里作戰距離,展現出深遠打擊能力和持久作戰潛力。
其核心戰斗力也經過精心打磨,配備氮化鎵T/R組件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250公里,結合EOTS光電瞄準系統、分布式孔徑傳感器和被動紅外探測裝置,構建出全方位感知與遠程打擊的能力矩陣。
目前搭載的改進型渦扇-13E引擎已表現出強勁動力,而未來的渦扇-19黃山發動機將進一步提升飛行速度至1.8馬赫,遠期目標可達2.2馬赫。
雙發設計相較于F-35C的單發F135,在可靠性與安全性方面更具優勢,相當于為飛機配置了雙重保障機制。
外形線條流暢度優于F-35,采用一體化隱身蒙皮與先進鉚焊工藝,特別是運用3D打印一體成型的大型鈦合金部件,顯著減輕重量并增強抗疲勞性能。
殲-35的國產化制造為其帶來巨大優勢,統一的國內供應鏈、虛擬數字建模與3D打印技術的深度應用,確保了從設計到組裝的超高精度與質量控制。
反觀F-35,因跨國協作帶來的標準不一、交付延遲等問題頻發,據美國國防部披露存在超過800項軟硬件缺陷,影響其采購與使用穩定性。
殲-35已通過嚴苛的艦上試飛驗證,展現出高度成熟的技術狀態。性能對比是冰冷的數據較量,而真正將這些性能轉化為艦隊實戰力的關鍵,則在于航母平臺的強大支撐。
福建艦的“最佳拍檔”
央視選擇此時曝光殲-35具有深意,正值福建艦服役前的關鍵階段。這艘完全由中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首艘常規動力電磁彈射航母,自2022年6月下水以來,已完成超過百天的海上試驗。
2025年3月國防部確認其第七次海試重點圍繞艦載機電磁兼容性測試展開,央視評論員魏東旭預測其有望在今年正式列裝部隊。
福建艦滿載排水量超過8萬噸的平直甲板,為未來艦載機部署提供了理想平臺。殲-35將與其配套的彈射版殲-15T、殲-15D電子戰飛機、預警機、反潛機及無人機共同構成多維攻防體系。
殲-35采用雙發中型架構、可折疊機翼設計,在航母有限的甲板與機庫空間內實現了最大數量部署,這是中國海軍裝備體系化建設的重要進展。
高效運轉的殲-35生產線與緊鑼密鼓推進的福建艦海試進程形成共振,共同譜寫著中國遠洋海軍能力建設的新篇章。
殲-35的大規模列裝將徹底改寫海空力量格局,其與福建艦的強強聯合標志著中國航母戰斗群正式躋身世界頂尖行列。
殲-35的誕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同時擁有兩款隱身戰斗機的國家。軍事專家李莉指出其戰略意義重大,在可預見的將來,很難再有第三國達成此成就。
關于殲-35A的命名,傅前哨解讀其編號邏輯,35的設定直指潛在對手,A后綴按國際慣例表明為空軍型號,B型極有可能對應海軍艦載版本。
王明志進一步解析兩者定位差異,殲-20側重重型空戰平臺,而殲-35A則作為中型多用途戰機,兼顧制空與對地/海打擊任務。
傅前哨強調,綜合氣動布局、材料工藝、隱身涂層等多方面考量,殲-35A的隱身能力已處于世界頂級水平。
其高燃油系數帶來更遠航程、更高升限與更強載彈潛力,部分機動性能亦具優勢。殲-35A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航空工業在隱身技術領域實現從追趕到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央視鏡頭下繁忙的殲-35生產線,是中國高端航空制造實力與戰略意志的集中體現。
從設計理念到制造工藝,從平臺適配到體系整合,殲-35在多個維度實現了對同類裝備的超越。福建艦即將服役的消息,與殲-35批量列裝的步伐緊密交織。
當殲-35陸續登上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的甲板,中國三航母戰斗群將整體邁入隱身艦載機時代,在遠海大洋構筑起一道由智慧與鋼鐵鑄就的移動防線。這不僅是裝備的升級,更是國家綜合實力向海洋深處延伸的重要標志。殲-35翱翔之處,正悄然重塑世界海空力量格局。
主要信源
福建艦預計年內服役——魯中晨報2025-06-17熱聞|備受矚目的殲-35A來了!隱身性能全球領先,現場直擊!蘇-57首次來華——齊魯壹點2024-11-08殲-15總設計師最新表態:殲-15T具備更強作戰效能,殲-35注重信息化發展——杭州日報2025-07-08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F-35曾在東海遭遇殲-20,中國空軍表現優異——觀察者網2022-03-1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