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一則來自俄羅斯《消息報》的報道在軍事觀察界掀起波瀾:軍事專家伊利亞·克拉姆尼克公開建議俄軍,應將中國制造的殲-35隱身戰斗機列入緊急采購清單,以此挽救日益老化的空中力量。這一提議標志著全球軍貿格局正經歷深刻重構,昔日以俄制裝備為標桿的國家,如今將目光投向了東方。
歷史天空下的戰力代差與俄空軍的現實困境
回溯24年前的東海,中國飛行員王偉駕駛著與美軍偵察機存在20余年技術代差的殲-8II戰機,用生命捍衛領空,留下悲壯的“我已無法返航”。彼時,中國空軍主力仍是二代機,而美軍已列裝三代半戰機。如今,中國自主研發的殲-20憑借分布式光電孔徑系統、霹靂-15遠程導彈和“隱身戰機+預警機+數據鏈”作戰體系,在東海實現對美軍F-35的壓制。反觀俄羅斯,其空中力量在烏克蘭戰場消耗巨大,主力戰機老化嚴重,第五代蘇-57量產緩慢且未大規模參戰,急需新型戰機填補戰力空白。
殲-35:撬動軍貿格局的技術支點
殲-35的吸引力源于其高度成熟的五代機技術和多任務適應性。根據2025年珠海航展信息,該機已衍生出空軍型(殲-35A)、海軍艦載型及外銷版(殲-35E)三種型號,展現模塊化設計優勢。其核心性能包括:
澎湃動力與隱身突防:搭載新一代渦扇-19發動機,可實現不開啟加力燃燒室的超音速巡航,大幅降低紅外特征,滿足穿透敵嚴密防空網的需求。
載荷與火力革命:最大起飛重量增至28噸,內部彈艙可攜帶4-6枚空空導彈,6個外掛點還能靈活配置反艦導彈、巡航導彈或制導炸彈,兼具隱身模式與火力強化模式。
體系融合優勢:作為中國“體系作戰”的關鍵節點,殲-35能與空警-500預警機、地面反隱身雷達及衛星系統實時數據交聯,形成戰場單向透明1,這種成熟體系正是俄軍信息化建設所亟需的。
俄海軍戰略轉向的催化劑
殲-35對俄軍的價值遠超單一機型采購,它正推動俄海軍根本性戰略調整。曾象征俄羅斯遠洋雄心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因反復故障、火災和升級失敗,已確定退役。俄海軍計劃轉向發展小型化航母,而殲-35憑借緊湊尺寸和卓越性能,成為其理想艦載機選項,與俄自研的蘇-75展開競爭。前俄太平洋艦隊司令阿瓦基揚茨上將直言,傳統大型航母在現代高超音速武器和遠程反艦導彈面前已成“浮動靶標”,小型航母搭載隱身艦載機更契合俄軍對“分布式殺傷鏈”的追求。
超越交易的地緣戰略隱喻
俄媒對殲-35的呼吁,是軍事技術實力對比逆轉的縮影。24年前,王偉烈士的犧牲是中國裝備落后的悲壯注腳;24年后,中國雙航母戰斗群突破第二島鏈抵近硫磺島,殲-20在東海上空逼退強敵,王偉“繼續前進”的遺愿正被新一代裝備實力兌現。對俄羅斯而言,考慮引進中國尖端戰機,意味著其傳統軍貿大國地位面臨重塑。這不僅是裝備更新,更是對全球防務產業“西強東弱”舊秩序的顛覆,標志著以中國高端軍工產品為引領的新風口已然形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