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7月8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言)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廣大司法行政工作者堅持法治為民,認真履行化解矛盾糾紛、普法宣傳、法律服務等職責,為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作出積極貢獻。
在國務院新聞辦今天舉行的“新征程上的奮斗者”中外記者見面會上,5名司法行政領域代表圍繞“踐行為民宗旨建設法治中國”與中外記者現場交流。
如何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北京市司法局行政復議一處一級主任科員蔡小鳳的答案是“要練就善于發現問題的‘火眼金睛’”。
行政復議是政府系統自我糾錯的監督制度,也是解決“民告官”爭議、維護群眾權益的救濟渠道。2024年全國新收行政復議案件74.96萬件,增長將近一倍,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選擇通過行政復議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作為一名行政復議一線辦案人員,近十年來,蔡小鳳累計辦理1000多個案件,一面傾聽群眾訴求,釋法說理;一面檢視行政行為,監督糾錯,成功化解了不少案件,比如為三四十戶養殖戶爭取到因騰退養殖場而獲得的行政補償,幫助求學青年恢復學籍等。
“我始終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努力讓每一位申請人在行政復議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真正實現案結事了、政通人和。”蔡小鳳說。此外,通過變更不合理處罰數額、制作調解書責令行政機關縮短涉企行政處罰公示期等方式,她直接糾正不當行政行為,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助力優化營商環境。
記者見面會現場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言/攝
在直接糾錯的同時,蔡小鳳累計向相關部門制發20多份行政復議意見建議書,及時指出違法或不當行政執法中的普遍性問題,提出完善和改進意見,力爭“辦結一案、規范一片、治理一域”。
同樣是辦理案件,廣州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張毅形容自己更像一名“中立的裁判員”。
張毅日常的工作是利用仲裁方式,為人民群眾提供普惠均等、高效便捷、智能精準的公共法律服務,“通俗點講,仲裁就是雙方有了糾紛都自愿找到這名裁判員來評評理,這名裁判員聽完雙方說法后給出公平公正并且雙方都認可的解決方案,這樣雙方的糾紛就不用通過打官司也能得到迅速解決。”
張毅介紹,這個解決方案是有法律效力的,誰不執行都可以申請法院的強制執行。仲裁在國際上可以通過紐約公約得到締約國承認和執行,這是仲裁最大的優勢和特點之一。
張毅曾辦理過一個企業向外國出口產品的案件,該案件交易是在外國,企業在立案時,提出在境外存在取證困難的問題。廣州仲裁委員會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當即與該國有協助關系的某國際商事仲裁院進行了解,請求協助,進而使得企業依法在該國完成取證。在審理階段,又應企業要求,通過該院在線調解系統對雙方進行調解,多輪談判后,終于得出了繼續履行合同的和解方案,真正做到案結事了。
“像這樣協助出海企業化解糾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案件我們還有很多。我們始終秉持仲裁為民的服務理念,全力協助企業化解跨境糾紛,同時運用我們的專業水平,全力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最堅實的法治保障。”張毅說。
吉林衡豐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沫含把案件辦上了雪域高原,辦到了祖國邊陲。2019年7月,她報名參加了司法部“援藏律師服務團”,前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法律援助中心開展公益法律服務。三年援藏工作結束后,她又報名參加了“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繼續開展了兩年志愿服務。
五年間,劉沫含累計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詢4000余人次,代寫法律文書1000余份,開展法治宣講200余場。援藏援疆期間,她累計為各族群眾挽回經濟損失近千萬元,她還通過訴前調解成功化解矛盾糾紛,既減輕了法院訴訟壓力,又降低了群眾的訴訟成本,通過開展普法講座,在當地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法治帶頭人。
在這個過程中,劉沫含深刻認識到,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律師扎根基層,通過一件件案件辦理、一次次普法宣傳,讓法治信仰在群眾心中生根發芽。
“我愿意繼續做法治中國建設的‘鋪路石’,用專業和堅守,為法治中國建設作貢獻,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和正義。”劉沫含表示。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