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俄烏戰爭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有過一次預演,幾乎是一模一樣的腳本。我們用馬后炮的說法,普京會怎么對待烏克蘭,原來以前他就已經做過一次預警。今天就說說當年那場大禍。
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高加索這片地方,民族多得像馬賽克,其中一個民族叫奧塞剃人。奧塞梯人主要生活在高加索山脈兩邊。山脈北邊的北奧塞梯在蘇聯時代就歸屬俄羅斯,南邊就是咱們今天的主角之一南奧塞梯。
蘇聯剛成立那會兒,南奧塞梯作為一個自治州,被劃進了格魯吉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簡單解釋一下,格魯吉亞跟當時的烏克蘭一樣,都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自治而不獨立。而南奧塞梯因為主體民族與格魯吉亞存在差異,由于當時蘇聯搞民族區域自治,因此他們雖然隸屬于格魯吉亞,仍享有自治權。蘇聯、格魯吉亞和南奧塞梯合在一起,就像個套娃。
問題來了,南奧塞梯的主體民族是奧塞梯人,他們和北邊的俄羅斯境內的奧塞梯人同文同種,關系更近。而格魯吉亞的主體民族是格魯吉亞人,語言文化都不同。南奧塞梯人一直覺得自己在格魯吉亞是“少數派”,受歧視(不管真有多少,這種感覺很強烈),加上和北奧塞梯親戚挨著,就總想著脫離格魯吉亞,要么獨立,要么并入俄羅斯。
這種想法在蘇聯時期就被壓著,但暗流涌動。蘇聯一解體,火藥桶就冒煙了。
1991年蘇聯散伙,格魯吉亞歡天喜地獨立。但新政府搞“格魯吉亞人的格魯吉亞”,民族政策比較強硬。南奧塞梯人真的被歧視。他們覺得,格魯吉亞沒法待了。1990年底,南奧塞梯宣布升格為“蘇維埃民主共和國”,要脫離格魯吉亞,尋求加入俄羅斯聯邦。
格魯吉亞政府哪能答應?馬上取消南奧自治地位,派兵鎮壓。兩邊打起來了,這就是第一次南奧塞梯戰爭(1991-1992年)。打得挺慘,死了上千人,大量南奧塞梯人逃往俄羅斯境內,投奔北奧塞梯。
俄羅斯當時總統葉利欽和格魯吉亞后來的領導人謝瓦爾德納澤達成了協議。1992年,在俄羅斯牽頭下,南奧塞梯與格魯吉亞停火了。格魯吉亞、南奧塞梯、北奧塞梯(代表俄羅斯)和俄羅斯四方組成停火委員會,監督停火和談。
最關鍵的是,這個委員會部署了一支“維和部隊”。這支部隊名義上是三方(俄羅斯、格魯吉亞、南奧塞梯)混合,但實際上俄羅斯軍人占了絕對大頭,大概1500人,而格魯吉亞軍隊僅有幾百人。俄軍維和部隊就駐扎在南奧塞梯的核心區域。
可以這么說,俄羅斯借由這場沖突實際控制了南奧塞梯。這個劇目是不是有點眼熟,后來同樣的劇本在烏克蘭的克里米亞上演,普京直接將克里米亞納入俄羅斯版圖。
這之后十來年,南奧塞梯問題就“凍”住了。南奧塞梯在維和部隊(其實是俄羅斯軍隊)的保護傘下,實際上高度自治,跟格魯吉亞中央政府基本沒來往,自己發行護照,用俄羅斯盧布,經濟靠俄羅斯輸血。
格魯吉亞雖然不承認,但國力弱,又有俄羅斯這個大塊頭在,也拿它沒辦法。雙方在混合監督委員會里扯皮,沒啥實質進展。大量格魯吉亞族人也逃離了南奧塞梯沖突區。兩邊關系一直緊張,小摩擦不斷。
本來維持這個局面也挺好,俄羅斯有里子,格魯吉亞有面子,大家維持一個面上的和氣,可是格魯吉亞人非要瞎折騰。
2003年,年輕氣盛的薩卡什維利在美國支持下在格魯吉亞搞“玫瑰革命”,就是高加索的顏色革命。他推翻了格魯吉亞當時的政府,成為總統。他雄心勃勃,目標明確:讓格魯吉亞徹底脫離俄羅斯影響,加入北約和歐盟,實現國家統一(包括收回南奧塞梯)。
眼熟吧,薩卡什維利就是格魯吉亞的澤連斯基,他也要加入北約,加入歐盟,投靠美國,這踩了俄羅斯的“紅線”——俄羅斯絕不允許北約到家門口。
薩卡什維利強力打擊國內親俄勢力,推動去俄語化。他在南奧塞梯問題上態度強硬,指責俄羅斯是幕后黑手,支持分裂。
烏克蘭當初死命鎮壓烏東地區,也是為了打擊親俄勢力,做法跟格魯吉亞如出一轍。
俄羅斯呢?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國力恢復,對“后院”看得更緊。他給南奧塞梯居民大量發放俄羅斯護照(到2008年,南奧塞梯90%的人都拿了俄護照),提供經濟軍事支持,擺明了就是要保住這個地方作為對抗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的緩沖帶。
2004年,薩卡什維利曾嘗試用相對溫和的方式解決南奧問題,但很快失敗,雙方又發生小規模沖突。格魯吉亞指責俄維和部隊偏袒南奧。此后幾年,雙方在沖突區不斷增兵、修工事,相互指責對方挑釁。零星交火越來越頻繁。南奧塞梯在俄羅斯支持下,更加緊鑼密鼓地準備“獨立”。
與此同時,西方(尤其是美國)給了格魯吉亞不少軍事援助和訓練,讓薩卡什維利覺得腰桿子硬了些。
2008年7月底8月初,雙方摩擦急劇升級,相互炮擊。北京時間8月8日凌晨,就在北京奧運會盛大開幕的前夕,格魯吉亞軍隊對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發動了大規模軍事進攻。
此時的普京在干嘛?他提前幾天已經到中國進行訪問,在得知格魯吉亞動手后,他還是堅持參加完奧運會的開幕式才匆匆趕回去主持大局,可以說很給中國面子了。
而南奧塞梯戰場上,格魯吉亞軍行動初期進展很快,一度攻占了南奧塞梯首府茨欣瓦利大部分地區。南奧武裝損失慘重。只是俄羅斯似乎更加興奮,他們就等著格魯吉亞動手,好名正言順地出兵。
俄羅斯軍隊立即以“保護公民”(那些拿了俄羅斯護照的南奧塞梯人)和“維和部隊遭襲擊”為名,俄羅斯大軍從北奧塞梯方向全面攻進格魯吉亞。俄軍出動了地面部隊(坦克、裝甲車)、空天軍,甚至黑海艦隊,不僅打南奧塞梯的格軍,還深入格魯吉亞本土腹地,轟炸格魯吉亞的機場、港口、交通樞紐等重要目標,甚至一度逼近首都第比利斯。
俄羅斯軍隊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一共就花了五天時間,就將格魯吉亞軍隊擊潰。西方國家毫無意外地強烈譴責俄羅斯“侵略”,普京見好就收,在法國總統薩科齊的調停下,向格魯吉亞開出停火條件,幾乎是按著薩卡什維利的腦袋簽署了停火協議。
根據停火協議,俄軍本該退回到戰前位置。但俄羅斯玩了個花招,它單方面承認了南奧塞梯獨立,然后以“保護”這個新“國家”為名,在南奧塞梯的領土上長期駐軍,并建立了永久性軍事基地。原來那支“維和部隊”徹底變味了。
南奧塞梯在俄羅斯的武力支持下,徹底脫離了格魯吉亞的實際控制,成為俄羅斯事實上的附庸國。
格魯吉亞損失慘重。他們在軍事上被徹底打垮,一敗涂地,并且永久性地失去了對約20%國土的控制。他們想加入北約的希望徹底破滅,因為北約不可能接受一個有領土爭端的國家(當然,只要北約不要你,他們總有理由)。
與之相對的是,俄羅斯成功阻止了格魯吉亞加入北約,牢牢控制了南奧塞梯,將其變成對抗北約東擴的戰略緩沖帶。還向所有前蘇聯國家展示了挑戰俄羅斯核心利益的下場——武力肢解,毫不留情。
格魯吉亞就是烏克蘭的前車之鑒,可惜烏克蘭人傻。俄烏戰爭從萌芽到開戰,基本上跟南奧塞梯戰爭如出一轍,只不過烏克蘭體量比格魯吉亞大得多,俄羅斯沒法一口吃下。
當然,可以預測的是,烏克蘭的下場跟格魯吉亞也差不多,最后還得割讓克里米亞以及烏東地區,差不多要損失三分之一的國土。同樣是武力肢解,格魯吉亞只要五天,烏克蘭可要痛苦得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