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一名俄羅斯士兵用生命換回了咱們中國記者的安全。后來,這位記者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娶了士兵的妻子,扛起了照顧她和孩子的擔子。
1999年,俄羅斯和車臣的戰火燒得正旺,盧宇光當時是鳳凰衛視的一名戰地記者,扛著攝像機就上了前線。在戰場上,他認識了一個俄羅斯大兵,叫馬克西姆。這哥們兒不光負責保護盧宇光的安全,還特仗義,倆人聊得投緣。
可戰爭哪有那么仁慈。2000年5月,他們的車隊在前線跑著,突然踩上了地雷。轟的一聲,裝甲車炸開了花,馬克西姆反應快,用身體死死護住了盧宇光。
結果他自己傷得太重,臨走前就撂下一句話:“照顧好我老婆孩子。”盧宇光不是那種受了恩就忘的人,當場就下定決心,這輩子得替馬克西姆把這個家撐起來。
仗打完回莫斯科,盧宇光通過軍方聯系上了馬克西姆的妻子瑪麗娜和兒子丹尼斯。那時候瑪麗娜日子過得苦,一個女人帶著孩子,又沒啥收入來源。盧宇光先是隔三差五去看他們,帶點錢物幫襯著。
可時間一長,他覺得光送錢不夠,馬克西姆的囑托不是這么個還法。2001年,他跟瑪麗娜提了結婚的事兒,說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地照顧他們娘倆。瑪麗娜想了好久,最后點了頭。2002年,倆人在小鎮上結了婚,就簡簡單單地辦了。
婚后,盧宇光把瑪麗娜和丹尼斯接到了莫斯科。他工作忙,但總抽時間陪孩子,教丹尼斯中文,還攢錢供他上學。2003年,他們生了個閨女,叫安娜,一家四口看著挺和睦。
可日子久了,問題就來了。盧宇光是中國人,瑪麗娜是俄羅斯人,文化上差得不是一星半點,語言也不太通,再加上他老出差跑新聞,倆人感情慢慢淡了。到了2014年,倆人坐下來一合計,還是散了吧,離婚是和平分的手,盧宇光承諾以后照樣管孩子們的開銷。
離了婚,盧宇光沒撂挑子。他還是定期去看丹尼斯和安娜,掏錢供他們讀書,逢年過節也少不了紅包。丹尼斯如今上了大學,安娜在高中也挺爭氣,成績老拔尖。瑪麗娜后來在小鎮上找了份穩定活兒,日子過得踏實了。盧宇光自己呢,照舊干他的戰地記者老本行,后來還跑去報道俄烏沖突,在圈里混出了名堂。
這事兒在網上傳開后,評論兩極分化。有人夸他夠義氣,說這才是中國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傳統勁兒;也有人嘀咕,說他娶瑪麗娜是不是摻了點私心,畢竟感情這東西誰說得清。盧宇光從不搭理這些說法,他忙著跑前線,沒工夫跟鍵盤俠掰扯。
中俄關系這事兒要放大了看,中俄兩國這些年一直是好伙伴,互相幫襯著過日子。俄羅斯朋友拿命救咱們記者,咱們記者用行動回報恩情,這不就是人與人之間最實在的情分嗎?
盧宇光這輩子沒啥驚天動地的大事兒,可他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份恩情扛到了底。離婚后,他沒再結婚,一個人跑來跑去,偶爾回國看看老家的爹媽。
他跟朋友聊天時說過,馬克西姆救他那一下,不是白給的,他得對得起這份命。丹尼斯和安娜長大了,也知道這段往事,逢年過節會給盧宇光發消息,說聲謝謝。
這幾年,盧宇光年紀大了點,但沒閑著。他開始寫書,把這些年的經歷攢下來,想留給后人看看。
他書里沒啥花哨的詞兒,就老老實實講故事,講他跟馬克西姆的交情,講他跟瑪麗娜的日子,講他咋帶大兩個孩子。
丹尼斯和安娜如今過得不錯,瑪麗娜也有了自己的生活,這一家子算是走出了戰爭的陰影。盧宇光呢,照舊扛著攝像機,跑他該跑的地方,干他該干的事兒。
盧宇光這人挺有意思。他沒啥豪言壯語,也不愛出風頭,可他做的事兒比多少空話都實在。咱中國人不就講究個“義”字嗎?他這輩子沒白活,至少對得起馬克西姆那句遺言。
倆孩子跟盧宇光關系不錯,雖然不常見面,但心里都認這個“中國爸爸”。瑪麗娜偶爾會跟盧宇光通個電話,聊聊孩子的事兒。她說過,盧宇光這人信得過,當年嫁給他,沒后悔。
盧宇光用自己的路子,把一段恩情變成了半輩子的責任。他跟瑪麗娜沒走到最后,但孩子們長大了,生活有了盼頭,這就算圓滿了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