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1937年7月7日晚,日本悍然發動了蓄謀已久的盧溝橋事變,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序幕,給中華民族帶來沉重的災難。作為當時一國統帥的蔣介石,何以在瞬息萬變的政治、軍事和外交局勢,以及紛至沓來、矛盾沖突的種種信息與意見面前驚慌失措,進退維谷,時而主和,時而主戰?
01
如意算盤:以進為退,局部解決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蔣介石于次日得到確報。對日本此次侵略行動的準確判斷,成為蔣決定和戰的關鍵點。但經歷過1935年那場心驚肉跳的華北事變(注:日本侵略軍蠶食侵犯華北地區的一系列事件的統稱)之后,平津地區發生過太多大大小小類似的沖突,蔣一時間也未感到特別緊張。在他看來,“七七事變”最為嚴重的后果,就是日本可能乘機割占華北,或以武力促成華北特殊國的建立。
7月10日、11日兩天,蔣介石接連得到消息稱,日本關東軍態度強硬,并已增兵關內;日本天皇亦從外地趕回東京,日本內閣也有增兵華北計劃。對此,蔣仍相信日本此次挑釁的目的在華北,而不在整個中國,增兵僅為逼迫中方屈服而已。因此,蔣介石依舊堅持強硬態度,非進兵河北不可。
當有傳言說駐守冀察平津地區的宋哲元意欲妥協時,蔣當即電告宋:“盧案(即盧溝橋事變)必不能和平解決……中早已決心,運用全力抗戰,寧為玉碎,毋為瓦全,以保持為我國家與個人之人格。”
為宣示中國政府的態度和立場,蔣介石在事變后不久,即要求國民政府外交部發表聲明書。然而,外交部乃至軍政各部的態度卻相當謹慎。他們研究甚久,均覺難以著筆。
7月16日,蔣介石召集專門會議,討論發表宣言的問題。對此宣言可能的利弊影響,蔣的估計是:倭寇一貫使用不戰而屈之伎倆,觀盧案發動已10日彼仍徘徊威脅,未敢正式開戰,可知其無意激戰。且即使倭寇準備大戰,其決策權在倭王(指日本天皇),“若我宣言能感動倭王,或可轉危為安”,故他斷定:我表決心之宣言發表“決不致因此而引起戰爭”。
蔣介石在7月17日擬定的廬山談話稿中聲稱:基于此前的教訓,我們已退無可退,“北平若可變成沈陽,南京又何嘗不可變成北平!所以盧溝橋事變的推演,是關系中國國家整個的問題,此事能否結束,就是最后關頭的境界”。
“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我們知道全國應戰以后之局勢,就只有犧牲到底,無絲毫僥幸求免之理。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但是,“萬一真到了無可避免的最后關頭,我們當然只有犧牲,只有抗戰”。
7月20日,蔣介石廬山談話公開發表,國人反響強烈。而日方卻照樣增兵不已,毫無妥協跡象。
7月26日以后,平津形勢急劇惡化,增援到位的日軍開始了大舉進攻。一連幾天,壞消息接踵而至,蔣介石焦心如焚。29日,得知二十九軍被迫撤出北平,天津亦在日機轟炸下行將失守,蔣不禁大呼“可悲孰甚!”并因此痛下決心,重定戰斗序列,準備聲明武裝自衛。
02
突發奇想:借力消力,以戰促和
1937年7月底,平津相繼淪陷,蔣介石迅速召見各地重要將領商談抗戰事宜。他明言:“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雖欲不戰,亦不可得,否則國內必起分崩之禍,與其國內分崩,不如抗倭作戰。”我之弱點固多,如組織不健全,準備未完全等,以此而作戰,危險實大,“然而,為我民族之人格計,茍能振起民族精神,未始不可轉危為安,因禍而得福也。”
8月7日,蔣召集國防聯席會議,公開鼓動稱:“這回中日戰爭,實在是我們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這回戰爭能勝利,國家民族就可以復興起來,可以轉危為安,否則必陷國家于萬劫不復之中。”
與會者一致贊同抗戰,并表示,一旦戰爭打響,“今后軍事、外交上各方之態度,均聽從中央之指揮與處置。”
8月8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長名義發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為全體官兵打氣,要求全軍“要有犧牲到底的決心”,“努力殺賊,有進無退,來驅除萬惡的倭寇,復興我們的民族!”
8月9日下午,在上海虹橋機場發生了個別日本軍人和中國機場保安隊之間的沖突,雙方互有死傷。這一看起來并不很大的事件,卻意外地使蔣介石注意到1932年“一二八事變”的經歷。當時,中日兩軍在淞滬大戰,因事關列強在上海的利益,各國駐華使節共同出面干預,結果不過3個月時間,雙方各撤一步,達成了停戰妥協。
于是,蔣介石萌發了再度利用上海來刺激列強各國政府神經,促其直接干預的外交設想。他明確告訴國民黨高層:“在北方打仗,國際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個國際市場,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國際注意。”就這樣,對中日兩國政府來說均毫無準備的上海之戰意外地打響了。
上海戰事最初因中國軍隊兵力上占據優勢,一度進展順利。然而,8月21日晚,蔣介石得到消息,日本政府已經拒絕英國調停。蔣不得不馬上找到蘇聯駐華大使,通知對方:中方決定在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問題上做出讓步,同意立即簽約,以換取蘇聯對華提供軍事援助物資。此前,蔣一直在要不要與蘇聯簽約問題上猶猶豫豫,擔心英美不滿中蘇接近而改變對中國的同情態度。
很顯然,蔣介石并不希望擴大戰爭,甚至也不希望讓蘇聯在中日戰爭中起太過重要的作用。可惜,形勢發展已容不得他再存有任何幻想了。8月30日,中國與蘇聯正式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因為顧慮此一條約可能在英美政府面前造成負面影響,蔣還主動約見英國記者予以解釋,并呼吁“國際間對于現時中日兩國不宣而戰之戰爭,有干涉之必要”。再不干涉,不僅對中國不利,而且對國際都有損害。
03
“與其坐待而亡,何如死中逃生”
1937年8月下旬,日本增援部隊陸續抵滬。隨著淞滬抗戰漸入危局,國民黨內主和的聲音再度高漲起來,但蔣介石再三強調:時至今日,“除犧牲到底外,再無其他出路”,中國“只有抗戰到底之一法”。他尖銳批評“主和之見乃書生誤國之見”。
10月1日,眼看自“七七事變”以來種種戰略策略均告失敗的蔣介石,暗自反省了對日關系及政略問題。他在檢討中確信,對日戰略策略之無效,根本上不在自己一方之失策,而在日本侵華野心之不可遏制。
蔣介石寫道,第一,如果我方與日本妥協,“無論至何程度,彼少壯派侵略之宗旨必得寸進尺,漫無止境,一有機會,彼必不顧信義,繼續侵略而不止矣”; 第二,“即使與倭解決東北問題,甚至承認彼所要求者,彼亦必繼續侵華,毫無保障,一時之妥協,不惟不會奏效,徒自壞人格、自破國格而已”;第三,“倭之望我與彼妥協者,其惟一目的,乃在破壞余之人格,使中國無領導中心也”;第四、“此次抗戰,無論結果如何,如不抗戰而與倭妥協,則國亂形勢決非想像所能及也”;第五,“倭寇因志在與俄作戰,但非先擊敗我革命軍,確實掌握中國后,則不敢對俄開戰,故我雖欲與倭謀妥協以待機,決不可能”;第六,總之,“倭寇一得國際動搖機會,必先向我進攻,此為無可挽回之事,亦不能用任何策略可轉移者也;”第七,此次抗戰實乃被逼無奈,“與其坐而待亡,何如死中逃生,保全我國格,以留待后人會繼起而復興!”
10月26日,上海戰略要點大場鎮被日軍攻占,中國軍隊全線動搖。時至于此,整個上海抗戰已告失利。蔣介石再無辦法推動各國干涉和阻止日本進攻了。
上海撤兵,南京動搖,11月20日國民政府宣布遷都重慶之后,一時間,國民黨內求和之聲蜂起,蔣介石態度依舊,毫不動搖。28日,蔣召集汪精衛、孔祥熙等要人開會,強硬地宣稱“不能降服于敵人,訂立不堪忍受條件”的立場。 經過反復申說,國民黨高層終于決定堅持中方原則立場,絕不在日方所提條件上討價還價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