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7月8日電 題:守護飛虎隊歷史 讓殘碑背后的家國記憶重新鮮活
作者 劉洋
“當年云南的青壯年去支援前線,老弱婦孺建機場、修跑道,可謂是全民抗戰。”飛虎隊隊員陳念慈后人、云南省飛虎隊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甘云指著墻上的照片說。
飛虎隊抗戰記憶與和平守望特展8日正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展出。展板上有一張婦女在荒地上用鐵鍬、石碾修建機場的照片。甘云一眼認出這張照片反映的正是呈貢機場修建時的情景。
甘云在飛虎隊抗戰記憶與和平守望特展開幕式上分享華僑飛行員的故事。(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 供圖)
自進入飛虎隊研究會以來,甘云一直搜集和研究飛虎隊史料,為犧牲的飛虎隊隊員和抗日空軍烈士尋找墓碑、確認身份。昆明中國空軍公墓始建于1938年,是抗日戰爭時期全國設立的8個空軍公墓之一,安葬了500多名烈士。但因戰亂等因素,許多墓碑早已被毀或掩埋,烈士身份難以辨認。10余年里,甘云和研究會成員們搜集殘碑和歷史檔案,甚至從水庫淤泥中打撈斷裂的碑文,逐步還原烈士身份。
今年初,一位飛虎隊飛行員的后代通過研究會提供的線索,在昆明尋獲其父戰友的安葬地。逝者家人專程趕赴昆明,從公墓捧起一抔黃土帶回江南故里。"每一塊殘碑背后都是一個家庭幾十年的牽掛。"甘云感慨道。這位英年早逝的飛行員沒有子嗣,其侄孫多年來始終期盼能將長輩遺骸歸葬故土,但線索寥寥無幾。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美國飛虎隊后人來華時,甘云根據名冊資料,帶著他們參觀駝峰航線紀念碑、空軍公墓以及祖輩戰斗和犧牲的遺址。后人們雙膝下跪、眼含熱淚的場景讓甘云久久無法忘懷。這些后人曾向甘云表示,希望能舉行美國青年來華交流活動,讓美國青年了解兩國并肩作戰的崢嶸歲月。
對甘云來說,每一處遺址都是一本歷史“活教材”。除空軍公墓和駝峰航線紀念碑外,云南還有許多待發掘的遺址,比如呈貢機場旁的飛虎隊參謀部等。甘云希望能利用好這些遺跡,讓子孫后輩體會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
前些年,甘云和研究會拜訪最后一批飛越駝峰航線的老兵。這些運送國際援助物資的勇士已到鮐背之年。研究會抓緊時間記錄他們的口述歷史,進行搶救性的史料發掘。“這些老人一走,很多故事就永遠消失了。”甘云說。
在研究和傳播飛虎隊歷史的路上,甘云也結識了許多有識之士,“90后”收藏家鄒德懷便是其中一位。從2015年至今,鄒德懷走訪世界各地,尋找華僑與抗日戰爭相關史料。在今年于昆明舉辦的飛虎駝峰故鄉魅力展上,鄒德懷展示共18塊展板的飛虎隊成員舊照片,其中不乏華僑飛行員張益民的私人影冊等從未公開過的史料。
甘云說,如今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海內外收藏家聚在一起,為每一個可能的線索四處奔走,反復考證搜集來的照片和影像資料,通過各種實物史料還原飛虎隊和抗日戰爭歷史,讓每一個歷史人物的生活鮮活起來。去年,他和研究會精選部分照片史料送展到美國,引起一些美國青年的興趣。“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讓共同的記憶跨越大洋,讓新一代的中外年輕人共續情誼。”(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