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基建,我國是專業的,但印度寧愿讓日本賺錢,也不想讓中國高鐵分一杯羹,于是印度和日本湊在一起建起了高鐵。
印度本以為它的這波操作可以避開中國,為自己的基建爭回一點面子,沒成想,這樁看似很好的合作,如今卻成了國際上的笑料。
錢是一點沒少花,可是它們卻連一條像樣的軌道都沒有鋪好,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21世紀,印度經濟逐步發展,龐大的人口對出行有了更高需求。
而其鐵路系統卻存在技術落后、運營效率低等諸多問題,建設高鐵成為印度改善交通、促進經濟發展與提升國家形象的關鍵舉措。
全球高鐵市場競爭激烈,中國高鐵憑借世界領先的技術和豐富的建設經驗,在國際上聲名遠揚,成為印度高鐵項目的有力競標者。
印度總理莫迪原本也更傾向于選擇中國團隊,日本作為高鐵技術的發源地,曾以新干線聞名于世。
但隨著中國高鐵的崛起,其國際地位受到挑戰,急需通過海外項目重塑全球聲望。
于是,在印度高鐵項目招標時,日本全力爭取,前首相安倍晉三親自參與競標,向莫迪展示新干線系統,并承諾印度未來也能擁有同樣的高速鐵路系統。
面對印度擔憂的資金問題,日本提出提供5萬億日元低息貸款,期限長達50年,年利率僅0.1%,近乎無息貸款的條件極具吸引力。
此外,日本還憑借其成熟的高鐵技術和運營經驗,提供了全面的解決方案,最終成功“虎口奪食”,與印度簽訂了孟買-艾哈邁達巴德高鐵項目合同。
2016年合同簽訂,2017年項目動工,然而從一開始,印度高鐵項目就麻煩不斷。
首先是征地難題,印度土地私有,且相關法律存在漏洞,高鐵建設需大量征地,這引發了諸多利益糾紛。
在馬哈拉施特拉邦,農民因高鐵項目要征用他們的葡萄園而強烈反對,盡管政府提供了補償方案,農民仍發起抗議活動,導致征地工作進展緩慢。
截至2021年9月,該邦征地僅完成30%,為推進項目,印度不得不將90%以上的高鐵線路改為高架橋設計,還規劃了地下隧道和海底隧道,這不僅使成本大幅增加,還進一步拖延了工期。
其次是技術適配問題,印度鐵路采用的是1676毫米寬軌,與日本新干線的1435毫米國際標準軌距不同。
印度若要采用日本新干線技術,就需重新配備專用鐵路網絡,搭建新生產線,這對印度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遠超其能力范圍,也耗費了大量時間。
再者,印度鐵路運營機構財務狀況糟糕,成本增長遠超收入增長,員工工資高但效率低下,卻還在大量招聘人員,這使得高鐵項目資金壓力巨大。
同時,印度還存在未將日本貸款全部投入高鐵項目的情況,部分資金被用于其他非相關政府開支,這引發了日本的不滿和擔憂。
由于種種問題,印度高鐵項目工期一延再延,原本計劃2023年通車,后推遲到2027年,又再度延后至2031年,如今預計要到2033年才能全面運營。
施工進度極為緩慢,截至2025年3月,僅完成44%的土木工程,實際鋪軌里程不足50公里,每年推進速度僅約5公里,遠遠低于預期。
項目預算也不斷膨脹,從最初的120億美元飆升至243億美元。
日本提供的貸款雖有部分通過設備采購回流日企,但印度仍需承擔年均2.3%的財政赤字增幅,這對印度財政造成了巨大壓力。
在項目進展如此艱難的時候,印度高鐵又傳出換車型的消息。
印度打算將原本計劃引進的E5系列列車,改為日本尚未投入使用的下一代新干線E10系列列車。
日本此舉被認為是想把印度當作技術“試驗田”,利用印度高鐵項目來驗證新技術。
而印度則希望通過要求部分列車在國內生產,獲取日本的高鐵技術,填補本國高鐵產業空白,但這一決定無疑會讓本就困難重重的項目更加復雜。
E10系列列車日本預計2030年才正式投入使用,印度采用該車型,不僅要等待列車技術成熟,還需承擔更多技術轉移成本。
而且它們還要應對車型調整帶來的一系列技術問題,這勢必會進一步延后項目工期。
印度高鐵項目陷入困境,不禁讓人疑惑,為何印度不選擇價格更便宜、技術更成熟的中國高鐵呢?
一方面,印度存在“去中國化依賴”的思維,部分政客認為每接受1美元中國基建投入,就要在戰略上向中國讓渡政治籌碼。
而且中國高鐵專利自主化程度高,若采用中國技術,印度大量老舊鐵路設備將被淘汰,這會觸及相關利益集團的利益,所以印度從政治層面更傾向于排除中國。
另一方面,印度鐵路的寬軌標準與中國不同,選擇日本新干線可暫時回避軌道標準矛盾。
此外,印度雖喊著“印度制造”的口號,但制造業占GDP比重不升反降,本土供應鏈無法支撐高鐵所需的眾多細分產業。
即便要求日本列車在國內生產,也難以實現技術轉移,其選擇日本高鐵更多是基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政治考量,而非從項目實際出發。
日本原本希望借此項目打開南亞市場,提升國家品牌形象,卻陷入了項目進展緩慢、成本飆升的困境,不僅投入的資金難以見到回報,還面臨國內的批評和質疑,賠了信譽又折錢。
印度則是輸了時間卻未贏得發展,高鐵項目不僅未能如期改善交通、提升國家形象,反而暴露出其國內復雜的社會問題和基建能力的不足。
項目的長期拖延引發了民眾的不滿,社會矛盾加劇,同時印度還需承擔高額的財政負擔和可能的技術風險。
對比中國高鐵的成功,尤其是印尼雅萬高鐵從簽約到開通的高效,以及良好的運營狀況,印度和日本的合作可真是反面教材。
它表明國際合作應基于實力和誠意,而非政治算計和不切實際的幻想。
印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日本低估了印度的復雜環境,雙方基于錯誤的判斷和各自的政治目的走到一起,最終導致了這場“雙輸”的局面,成為了國際基建史上的一個笑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