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王毅外長在柏林的表態,為中德關系劃下清晰紅線——支持中國統一,是歷史必然,更是德國無法回避的戰略選擇。
2025年7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在柏林與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共同會見記者時,以“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互利共贏”定義第八輪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成果,并向德國提出明確要求:恪守一個中國原則,支持中國完全統一。這一表態絕非簡單的外交辭令,而是基于歷史共鳴、現實利益與戰略格局的三重邏輯,構成德國難以拒絕的理由。
德國(資料圖)
歷史是最好的注腳。1990年東西德統一時,中國無條件支持德國人民追求統一的正義事業。王毅外長重提這段往事:“當年中國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今天德國也應尊重中國完全統一的歷史大勢?!边@種基于相互尊重的立場,揭示了中德關系的深層共識——國家統一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德國統一后擺脫二戰戰敗國陰影,在歐盟內部崛起為領頭羊;而中國實現完全統一同樣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德國需以同樣格局看待中國的核心利益。
現實層面,中德經貿關系的深度捆綁為這一立場提供了堅實支撐。2024年中國是德國全球第二大貿易伙伴、最大進口來源國,雙邊貿易額達2018.8億美元;德國是對華投資金額和項目數最多的歐盟國家,5000多家德企在華投資興業,對華貿易支撐起德國100萬就業崗位。王毅外長明確指出,“中德互為各自地區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連續9年超過2000億美元”,強調“加強互利合作是中德關系的‘壓艙石’”。若德國在臺灣問題上追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錯誤立場,不僅可能動搖中德經貿合作的根基,更將損害德國企業在華利益及歐洲產業鏈穩定。
中國臺灣(資料圖)
戰略格局上,德國作為歐盟核心成員國,其對華政策直接影響歐洲整體走向。王毅外長強調,“希望德國在歐盟發揮積極作用,推動中歐加強協調、深化合作”,并指出“歐盟對華態度搖擺主要源于內部認知分歧和戰略自主缺失”。德國若在臺灣問題上含糊其辭,不僅將損害中德關系,更可能使歐洲淪為美國遏制中國的工具。德國政府此前重申堅持一個中國政策,正是對這一風險的主動規避。
王毅外長此次訪德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和中德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新十年開啟之際。在這一特殊節點,中方將臺灣問題置于對話核心,既是對德國明確劃出紅線,也是為未來合作奠定政治基礎。數據顯示,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與巴西共同提出六點共識,并牽頭成立聯合國“和平之友”小組,而德國對中國參與解決危機抱有高期待,雙方在此問題上存在重要共識。
王毅外長提出,中德應“共同做多邊主義的倡導者、自由貿易的捍衛者、開放發展的貢獻者”,呼應了德國新政府“積極理性”的對華態度。
德國(資料圖)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中德在統一問題上的立場共鳴,折射出兩國對國際秩序的共同認知。無論是德國擺脫二戰枷鎖走向復興,還是中國追求國家完全統一,本質上都是對主權平等原則的堅守。王毅外長將德國統一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當下的核心利益相聯結,既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德國前總理施密特曾指出:“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德中關系的政治基礎,任何試圖模糊這一原則的行為都將損害兩國關系的根本。”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中德關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王毅外長的柏林之行,不僅是一次例行的外交對話,更是一場關于原則與利益、歷史與未來的深刻對話。德國若能認清大勢、把握機遇,在臺灣問題上作出正確選擇,不僅將推動中德關系行穩致遠,更將為中歐合作注入強勁動力。畢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里,唯有堅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之道,才能為兩國人民乃至國際社會創造更多福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