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柏林。中德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的現場,氣氛嚴肅卻暗流涌動。中國外交部長王毅面對德國外長瓦德富爾,他重提了35年前的一段歷史舊事:1990年德國統一時,中國曾無條件支持。這并非簡單懷舊,而是鋪墊一個關鍵條件:德國必須像當年中國力挺統一那樣,支持中國實現完全統一,反對任何“臺獨”行徑。這一要求,在歷史互惠和經濟利益的交織下,幾乎讓德國無法拒絕。畢竟,中德關系早已不是簡單的雙邊紐帶,而是全球穩定的一根支柱。王毅的這番表態,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湖面,激起層層漣漪,也拉開了這場戰略對話的序幕。
回望1990年,世界格局劇變。德國走向統一,中國作為大國率先伸出援手,不僅承認新德國,還在國際場合為統一進程鋪路。這份支持是無條件的,不帶附加條款,體現了中國對主權原則的堅守。如今,35年過去,中國面臨統一課題時,王毅巧妙翻出這段塵封往事。他用“無條件支持”的舊例,要求德國以同樣立場回應中國統一訴求。這招棋,既喚醒了歷史記憶,又點中了德國的軟肋——拒絕它,等于背棄國際道義和自身承諾;接受它,則需在臺灣問題上劃清界限,避免向“臺獨”釋放錯誤信號。在柏林會談的聚光燈下,這一條件成了德國難以繞開的道德考卷。
德國外長(資料圖)
中德貿易額連續9年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市場撐起了100萬德國人的飯碗,5000多家德企在這里扎根興業。這些數據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德國經濟的命脈。2025年,默茨政府剛上臺,正聚焦經濟復蘇,若因臺灣問題動搖雙邊關系,無異于自毀長城。王毅在會上直言:“加強互利合作是‘必選項’,是雙邊關系的‘壓艙石’。”他更拉回現實,強調高層互動——默茨總理年內訪華在即,第八輪政府磋商也已提上日程。這些安排,讓德國不得不權衡:支持中國統一,不僅是歷史義務,更是經濟生存的智慧選擇。
經濟合作之外,王毅還將目光投向更宏大的舞臺——多邊主義。他比喻道:“多極化和全球化如同長江和萊茵河,奔流不息、不可阻擋。”作為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中德若能聯手倡導自由貿易、捍衛開放發展,就能在單邊主義抬頭的當下,成為全球治理的穩定錨。2025年恰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和聯合國成立80周年,王毅呼吁大國“勇立潮頭”,推動國際秩序公正化。這番話,暗含對德國的期許:在歐盟內部發揮積極作用,幫助中歐關系深化。畢竟,中歐建交50周年的契機就在眼前,合作能帶來雙贏,而對抗只會雙輸。
德國(資料圖)
會上,王毅不忘澄清誤解。針對德國關注的稀土出口問題,他坦然回應:“稀土從來不是中歐之間的障礙。”只要合規操作,歐洲企業的需求就能保障。中國已設立“快速通道”,簡化流程,王毅直指炒作稀土話題是“別有用心”。這既展示了中國的務實態度,也提醒德國:雙邊摩擦應通過對話解決,而非被外部勢力煽動。瓦德富爾外長也認同挑戰需“合作應對”,雙方一致同意搭建“穩定、可預期”的政策框架。這種默契,凸顯了中德關系的韌性——即便分歧存在,共同利益總能找到交匯點。
夯實兩國根基,是王毅提出的另一核心。他援引5月下旬中國領導人與默茨總理的通話,強調領導人共識是“戰略指引”。落實高層交往,不僅是外交儀式,更是信任的積累。德國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中方則期待在臺灣問題上獲得實質支持。王毅警告:“確保臺海和平,必須堅決反對‘臺獨’。”這并非空談威脅,而是基于地緣現實的清醒認知。中德若能在此站穩腳跟,就能為其他領域合作鋪路——從綠色轉型到人工智能,前沿技術合作的潛力巨大。拉緊利益紐帶,命運與共,才能抵御外部風險。
德國外長(資料圖)
最終,這場對話在“增進了理解、擴大了共識”中落幕。王毅總結道:“國際形勢越復雜,大國越要加強協調。”他邀請德國共同做多邊主義的倡導者、自由貿易的捍衛者、開放發展的貢獻者。35年前的舊事重提,看似是歷史回響,實則是未來的伏筆——德國若接過橄欖枝,不僅能兌現歷史承諾,還能在動蕩世界中抓住機遇。畢竟,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浪潮,正為德國企業敞開新大門。柏林之行,王毅以柔克剛,用舊事撬動新局。而德國,站在十字路口,每一次點頭都可能改寫全球棋局。合作還是對抗?答案已寫在歷史的回信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