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臺灣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
一個名為洪素珠的臺灣女子在公園不斷辱罵一位老榮民,稱:你們為什么要我們臺灣人照顧,滾回去吧!
事件一經報道,致使早已消失在媒體多年的“榮民”,再次出現在眾人的眼中。
據悉,當年與蔣介石一同敗退臺灣的人員高達200萬人,其中包含60萬大陸籍的老兵,臺灣將這些老兵統稱為“榮民”。
那么,這60萬老兵是如何消亡的呢?他們如今又怎么樣了?
1、蔣介石敗退臺灣
眾所周知,在蔣介石執政時期,國民黨內部任人唯親,從上到下透露著一股腐敗的風氣。
尤其是那些掌權者,為了一己私利,無不壞事做盡,這也使得國民黨慢慢失去了民心。
最能證明這一點的,莫過于解放戰爭后期的國民黨軍。
這一時期,國民黨軍是越打越少,尤其是三大戰役之后,國民黨的統治區域幾乎都沒多少人愿意當兵了。
但為了擴充兵源,國民黨軍甚至使用了抓壯丁的方式,將適合參軍的男子全部抓起來,強行編入到軍隊之中。
這也是蔣介石敗退到臺灣,仍能拉起一支人數約六十萬大軍的原因所在。
可抓捕壯丁容易,收服人心就難了!
這支大軍幾乎都是大陸人,又遭到蔣介石逼迫,這才去往了臺灣,如果無法安撫他們的情緒,將極有可能引發兵變。
因此蔣介石作出承諾,一定會帶領他們重返大陸。
可這卻是蔣介石用來收服人心的手段,即便心有不滿,但受現實所迫,他們也只能選擇接受。
大量的外來人口,給臺灣本土的人口結構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要知道臺灣彼時的總人口才堪堪不過六百多萬。
他們的到來,搶走了原本屬于臺灣本土居民的工作與資源,再加上雙方矛盾不斷,這導致臺灣本土居民始終對這些“外來者”長期抱有偏見。
更嚴重的是,蔣介石在1950年頒布了新的征兵法案,大力號召臺灣本土居民參軍,來逐步替換這六十萬擁有大陸籍的老兵。
所以,如何安置這些老兵,就成為蔣介石接下來工作中的重點。
2、解決“榮民”生活問題
于是,經蔣經國牽頭,想到了這個幾個辦法。
他們將每位大陸籍的退伍老兵頒發“榮譽國民”的稱號,在生活方面可享有一定的優待,這也是“榮民”稱呼的由來。
這一舉措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他們心中的怨氣,但是工作,思想等方面的問題仍沒有解決。為此,蔣經國在1954年成立了“退輔會”。
這一機構就是解決榮民工作及生活方面的問題。
1956年,蔣經國建設了“榮民總醫院”,專門解決榮民的醫療問題。
可是,臺灣畢竟人口有限,僅榮民的數量就高達六十萬,無論蔣經國怎樣設法解決這些問題,絕大部分榮民的日常生活仍無法保障。
于是,蔣經國又想到了“以工代賑”,計劃建設一條貫穿臺灣的中橫公路。
據悉這項工程前后共歷時近四年的時間,解決了數萬榮民的工作問題,但因為臺灣是地震多發地區,施工地區地形陡峭,共造成三百多名榮敏犧牲。
當地政府為了感謝榮民所做的貢獻,特地為他們修建了一所祠堂。
不僅如此,臺灣政府還在著手解決榮民們的養老問題,前后共修建了兩所公寓。
按照相關規定,榮民只要年滿61歲,都可以向這兩所公寓發去申請,經相關人員審查符合規定后,就可以搬進去生活。
但這兩所養老公寓畢竟承載能力有限,其他榮民選擇去往了“眷村”居住。
眷村,最初是那些大陸籍老兵的居住地。
起初,榮民認為在臺灣生活不了多長時間,只是簡陋地搭建了生活房屋,可當他們認清現實,又不得不重新返回這里繼續生活。
隨著時間的流逝,外加政府的幫助,一個又一個的眷村逐漸發展了起來,進而變成了集鎮。
盡管兩者同為生活場所,但眷村與兩所養老機構有著明顯的不同。
雖說這里仍會受到國民黨特務的盯梢,卻沒有臺灣本土居民的排擠行為,反而大家有著幾乎相同的經歷,彼此互幫互助,頗有一股屬于“家庭”的氛圍。
而且,正因為他們親身經歷了何為動蕩不安的生活,所以更為重視對子孫后代的教育問題,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從這里走出了許多優秀的學子。
雖然是解決了生活上的問題,那么思鄉問題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3、榮民現狀
畢竟有詩句形容:“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其實早在1980年,大陸就逐步放寬了與臺灣之間的交流,可最后卻因種種原因,都沒有得到落實。
這導致榮民不得不將寄往家鄉的信件改寄到香港、澳門等地,再設法托人帶回家鄉。
可即便如此,絕大部分的信件最后也無法抵達家鄉。
因為隨著中國不斷地發展,昔日的許多地區改名的改名,搬遷的搬遷,都與曾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幸運的是,在眾多榮民的不懈努力下,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末期,臺灣終于放寬了與大陸之間的交流,然而就在此時,榮民對家鄉的懷念也抵達了臨界點。
所以當可以返回大陸探親的消息傳出,立刻就有無數的榮民去往“外省人返鄉促進會”寫下了自己的名字。
據說在報名那幾日,因為人數眾多,還引發了許多流血沖突事件,可見榮民的思想情緒。
不久后,臺灣政府也印制了一批返鄉登記表,共有十萬份,在不到一天的時間里就被榮民搶奪一空。
但是,政府并沒有放開所有限制,致使眾多榮民的“回家路”,依舊困難重重。
根據相關規定,只有直系親屬生活在大陸的榮民,才有回家的資格,并且政府還不提供任何金錢上的幫助。這一規定頓時讓許多榮民犯了難。
好在臺灣政府從1990年開始,給眾多榮民發放了數目不一的補償款,金額幾千至幾萬不等,榮民這才有了返回故鄉的金錢。
不過人生在世,誰都躲不過生老病死的循環,許多榮民死后的遺愿,就是將自己的骨灰遷入故鄉,就比如說昔日的臺灣老兵高秉涵律師,他就完成了許多榮民的遺愿。
據他介紹,在和臺灣老兵交談的問題中,他聽到最多的話語就是:在我死后,請您將我的骨灰送往故鄉。
而高秉涵也都遵循他們的遺愿,前前后后共將一百多位榮民的骨灰,送往了故鄉。
他們都是眾多榮民中的幸運兒,而榮民在一般情況下都是怎么樣的呢?
因為臺灣本土居民排外的心理,許多榮民根本無法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半。
這就導致了他們無法解決自己的養老問題,以及身后事,不得不在臺灣凄慘度過自己的晚年。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六十萬的榮民中,因經濟、健康等問題,使他們絕大部分人不得不定居在臺灣,其中僅有四五千人圓了自己的回家夢。
可即便最后回到了家鄉,等待他們的也不都盡是喜悅,父母亡故、妻子帶著孩子改嫁的案例比比皆是,只是他們不得不回到臺灣,這個令自己痛苦的地方。
總的來說,國民黨是造成這一切悲劇的罪魁禍首,若不是他們擅自發動內戰,這六十萬榮民絕不會落得個這樣的下場。
參考資料:
1、中國臺灣網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老榮民心酸處境引發關注》
2、京彩臺灣 《榮民:從部隊到工程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