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邢生祥 通訊員 唐瑋貞
在青海油田格爾木煉油廠裝置區,機修車間機組特護班穿梭在“鋼鐵森林”之間的藍色身影格外醒目。這支平均年齡39歲且全員達到技師標準的班組,肩負著為全廠大型機組及核心設備“把脈問診”的檢修和維護任務。
“這是我們利用工閑和午休時間制作的安全文化標語,將抽象的安全理念轉化成了觸手可及、每日可見的實物載體。”每天開工前,班長崔彬和班員們都會習慣性地掃一眼墻上的能量隔離鎖,以及鋼鎖下“為安全掛牌 為生命上鎖”的醒目標語。
“2019年起,特護班就開啟了安全文化的立體建設,黨員帶頭利用廢舊鋼材、閥門等材料,敲敲打打制作成30余種安全題材看板和工器具定位掛板。”班長崔彬介紹說。
走進工具間,感受到的是一種近乎嚴苛的秩序感。工具墻、物料架、工作臺嚴格按功能分區,大小規格一致的工具箱、零件盒碼放整齊,間隙均勻,確保了應急響應的效率。
扳手、鉗子、銼刀等常用工具,不僅懸掛在有專屬編號的定位掛板上,更配有班員們設計的“機組特護”logo標識牌。“在這里,‘對號入座’不是要求,而是自然而然養成的習慣,標準化工具間為每一次精準檢修提供了最可靠的保障,也是安全高效作業的堅實后盾。”崔彬指著工具墻如數家珍。
特護班的安全文化,不只是標準化的硬件管理,更在于將責任融入日常。“班組推行的‘我是安全員’制度,讓班員每月輪值做安全員,負責現場監督、風險識別和工器具檢查等工作。”崔彬說。
讓班員們感觸頗深的是“我們一起看”活動。特護班組把作業過程拍成視頻,邀請家屬觀看。當看到班員們在“隆隆作響”的壓縮機旁作業的場景,那句“家里等你吃飯”的尋常叮囑,承載了千鈞分量。
“親情的力量,在此刻化為最有效的安全教育,促使班員將良好的安全觀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成為自覺的規范行為。”班長崔彬說。
如今的特護班,設備運行平穩率顯著提升,培養出多名技術骨干,成為油田HSE標準化建設的標桿。這支如“鋼鐵細胞”般的基層隊伍,正繼續以標準化管理淬煉自身,用嚴謹與擔當,為高原油田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安全動力。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