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訪華安排又出新情況。當地時間7月8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8月初他本人將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格里爾一起訪問中國,開啟更大范圍的貿易磋商。這不是小規模技術談判,而是正兒八經的“高級別三人組”。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特朗普親自定的陣容。從他們的職能來說,這三個人都不是擺設。盧特尼克是特朗普親自任命的商務部長,是典型的“金主型”人物,長期深耕金融和能源領域;貝森特是財政部長,管錢的人;葛里爾是貿易代表,負責具體條款談判。這三位合體,既能談戰術,也能敲定細節,更能直接向特朗普匯報,方便后續升級談判。
這個組合有個共同點——全是“務實派”。和上一任喜歡放狠話、搞意識形態對抗的團隊不同,這三人風格偏溫和,善于做生意,愿意在談判桌上解決問題。特朗普選他們出訪,說明他這次是真想拿下點成果,而不是單純搞表態。
按照美方的說法,這三人將代表美國,和中方展開面對面的對話。說白了,這一安排就是在特朗普訪華之前,先讓三位心腹探探路,摸清情況,順便看看中方的回應態度。這種操作很明顯,是特朗普式的“交易鋪墊”。先派人前談判、再親自登場,一旦氣氛合適,他再來收“政治紅利”。
從他們的表態來看,美方對這次中美對話充滿期待。盧特尼克直接稱中美目前“關系良好”,貝森特也透露,自己與中方官員的交流氛圍“高度尊重”,甚至提到可以不只談貿易,也可以談其他領域合作。也就是說,美國這邊已經擺出了架勢——不只是想談,還想“全面性”談。
就在三人團準備動身的同時,中方也迅速給出了“合作信號”。盧特尼克就公開提到,美國已經放寬了對乙烷、軟件和航空零部件的出口限制,中方也“快速核發”稀土出口許可,這是一種典型的“互釋善意”。你松,我就松;你來,我就談。背后的意思很簡單,中美現在不是斗的時候,坐下來商量更實際。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三人組”訪問中國還有一層重要背景,就是特朗普政府已經對14個國家發出加稅通知,啟動新一輪“對等關稅”。這其中,六個國家是東盟成員——緬甸、老撾、印尼、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幾乎一網打盡。而就在這些國家收到加稅信之后,魯比奧,作為美國國務卿,帶隊前往東盟。
但是,他這次卻受到了冷遇,畢竟對東盟國家來說,美國的高額關稅簡直是“經濟打擊”。而魯比奧還在那邊高談闊論,說什么“合作優勢”“自由印太”“共同繁榮”,這說出來還有多少人信?別說落實政策,就連基本的信任都成問題。
再加上魯比奧由于此前的反華行徑,早已被拉入“入境黑名單”,因此,特朗普派出的三人組訪問中國,根本沒有魯比奧的位置。他是國務卿,本應負責統籌外交事務,卻被徹底繞開,完全沒有參與中美貿易的這場重頭戲。這不僅說明特朗普不信任他,更說明他已經不具備戰略溝通的資格,算得上已經被“踢出局”。
事實上,美國當前的外交策略已經出現了分裂。一邊是以特朗普為核心的強硬談判派,希望直接通過對話獲得利益;另一邊是以魯比奧為代表的“意識形態派”,依舊沉迷于拉幫結派、打“價值觀牌”。但問題在于,現實很清楚:美國對盟友搞加稅,這種行為根本不可能贏得尊重,更別提凝聚共識。
像日本、韓國等國已經表達不滿,泰國副總理甚至說,美國的新關稅政策與此前談判內容相悖。畢竟,對東盟國家來說,中國是近鄰、是市場,也是技術和資金的來源。中方強調的,是公平、合作、共贏,特朗普搞的是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打壓別國來強迫妥協。兩相對比,高下立判。
現在可以預見的局勢是:在特朗普正式訪華前,美方三人組會試圖達成一些框架性協議,以便后續特朗普親自出場時可以展示“成果”。說到底,中美關系未來怎么走,關鍵還是看現實利益能否對接,看談判雙方有沒有實打實的互信。對中國來說,原則不變、底線不退,但愿意對話,愿意合作。美方若真想談,就得拿出誠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