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昭昭,如皓月懸空,朗照乾坤;地道煌煌,似厚土承德,孕育生機。古德有云:惟至誠至善者,方能與萬物相感,與天地同頻。
憶昔丁亥(2007)之秋,余曾以正、草、隸、篆、行、章六體,共二十四種書風,恭錄《常福居士〈心經〉六體書》。此卷墨香,幸蒙佛門龍象垂慈:本煥長老、一誠長老、覺光長老、凈慧長老、心印長老、戒全長老、泉慧長老、惟賢長老、紹云長老、繼云長老,并明生大和尚、印順大和尚、臺灣海濤大和尚、心培大和尚、凈心大和尚等高僧大德,親筆簽名,慈悲加持。或正因這佛光注照之因緣,于鯉魚托夢求放生五年之后,又一樁靈驗感應之事,悄然降臨,宛如天心映照于清波。
【本文作者常福居士金熙長曾著《心經六體書》】
一個尋常的午后,攜幾位弟子于居所近山信步。行至半山腰,云淡風輕之際,一位弟子忽駐足驚呼:“老師,您右腿后側……似有一條龍影!” 余聞之愕然,平日未曾留意己身有何異樣。弟子忙取相機為證,畫面定格——右腿后側,赫然一道胎記,其形蜿蜒,魚身隱現,龍頭微昂!剎那間,五年前那尾泣淚托夢、祈求解脫的金鯉躍然心頭。彼時放生,我曾默禱其早脫鱗介,化龍升騰。莫非…它竟真已躍過龍門?細觀胎記,其紋路古樸,竟與“魚化龍”之圖騰神韻相通。此記由來,父母未提,自身亦未察,緣何今朝方顯?思緒翩躚,又憶起浙東故里,那座歷經滄桑的百年祖宅。祭祖堂(鄉人喚作“堂前”)神壇之上,兩幅雕畫歷經風霜:上為《麒麟吐瑞送子圖》,下繪《碧波魚躍化龍圖》。陽雕精工,漆彩流韻,生靈之氣,呼之欲出。雖于浩劫中遭損,幸得父親延請巧匠,以工筆重彩悉心復原,祖德宗風,得以綿延。更奇者,家有三昆仲,排“禮”字輩,長兄名麒,次兄名麟,余名為龍——冥冥之中,竟與堂前雙畫之意,絲絲入扣!
【作者祖屋】
某年除夕祭祖,香煙繚繞間,我曾問父親:“父親為我兄弟取名,可是借用了堂前雕畫的典故?” 父親搖首,目光溫煦:“取名之時,未曾留意堂前畫意。” 言畢,他抬手指向祖堂上方縱橫的梁木,“堂前共十七根橫梁,你十七歲那年,離家入伍…” 父親話語未盡,而梁木如史,自此,“麒麟送子”與“鯉魚化龍”的意象,便深深烙入我心,凡遇相關藝珍,必多一分凝眸。
胎記顯現,不過三日。深圳黃貝嶺古玩城,恰逢“全國首屆古玩大會”啟幕。應友人之約,信步其間。此地經政府扶持,數載修葺,畫棟飛檐,紅墻映日,古意盎然。店鋪林立,茶香墨韻,金石琳瑯;廣場開闊,地攤羅列,商賈云集,人聲鼎沸。我避開門庭喧囂,獨向僻靜角落尋幽。忽見一隅,有位西北老者,年逾古稀,白發如雪,面容樸拙慈祥。蹲身其攤前,目光流轉間,一件物事令我心頭劇震——一枚和田青玉雕琢的“魚化龍”掛件,靜臥角落,仿佛等候千年。其形其態,竟與腿上胎記如出一轍!愕然間,已將其緊握掌心,脫口問道:“老先生,您這里…可有珍奇?”
老者展顏,笑意溫和:“珍奇?不正在你手中攥著么!”
前日方見胎記化龍形,今日便遇此靈玉,豈非天意?心意已決,當請此玉歸。遂惴惴問價,未料老者僅索九百之數。欣喜難抑,當即結緣。
玉件歸家,依《古玉辨》古法,清水濯塵,沸湯煮沁,溫水浸養,歷數日之功。而后串繩貼身溫盤,閑暇以棕刷輕拂,白巾細拭。悠悠半載,靈玉光華漸顯:雕工精絕,玉質澄凈,溫潤內蘊,一條栩栩如生的“鯉魚化龍”終現眼前!自此,這枚靈玉便成了我貼身心愛之物,常伴左右。
【《鯉魚化龍》青玉件】
次年秋光,古玩城盛會再啟。好奇驅使,復入其間。游人更勝往昔,我依舊尋幽于后場清靜處。繞過西側人潮,行至東邊地攤,又聞熟悉西北鄉音。抬眼望去,正是去年那位老者,正與一買家議價。而他攤前,一抹溫潤白光瞬間攫住了我——竟又是一枚“魚化龍”白玉佩!通體凝脂,尾腹間天然紅土沁痕宛然,體態略豐。不及細想,已將其緊握手中,如遇故交:“老先生,您這里…可還有寶貝?”
老者抬頭,笑容依舊熟稔:“寶貝?不正在你手里攥著么!”
此情此景,恍如隔世,又似命中注定。心潮激蕩,不禁問道:“先生從何處來?”
“蘭州來的。” 老者答,“老伴聽說這里有大會,催我把家藏老物件帶來,盼著遇見香港大老板,賣個好價,興奮得幾宿沒睡。可來了兩天,一個港商也沒見著。”
一旁的老太太接口道:“沒遇上港商也無妨,深圳這般繁華,能來開開眼,值了!” 她笑容淳樸,“我們都是頭一回來,若不趁這機會,怕以后也難再來了。”
我忙問玉價。老者摩挲著玉件:“這小東西,家里收的年頭不短了。玉是好玉,沁色也漂亮。看你真心喜愛,必是與它有緣。我也不多要,兩千元,權當貼補我們老兩口的盤纏。”
老太太見我誠心,一旁道:“誠心要,一千九給你吧。” 念及二老年邁遠行不易,未再議價,欣然結緣。
得此雙璧,復于鄰近攤上購得老者兩方古硯,心滿意足而歸。
細觀新得白玉,與去年青玉件,造型雕工,如出一轍,大小相若。玉色更顯皎潔,體態略豐腴,而那天然的沁色位置與深淺,竟酷似當年放生的那條金鯉!友朋見之,無不驚嘆:“此乃天生一對!”
【下方白玉件為第二年所得】
緣之所至,山海難隔。這一對玉化精靈,各自靜修數百寒暑,未在長安故都相逢,未在金城蘭州聚首,卻分別從遙遠的西安與蘭州,跋涉千里,共赴南海之濱的深圳,只為同歸一人之手——此中深緣,何其玄妙!
靈玉奇緣十數載后,己亥(2019)春日,應深圳著名養生家、“胎息呼吸法”傳人蔡升德先生之邀,于其“自生寶”大樓閉關靜修。出關當晚,蒙老友、原深圳友誼公司、伴溪酒家董事長黃善濤先生盛情,邀至其幽居品茗。清談之際,手中一盞老杯忽引我注目——杯身描繪的,赫然是《麒麟送子圖》!老友見我凝視,會心一笑,慨然相贈。
【《麒麟送子》老杯件】
至此,祖屋神壇上那兩幅承載著家族記憶與祈愿的雕畫——《鯉魚化龍》與《麒麟送子》,竟皆以實物之姿,穿越時空,輾轉匯聚于我掌中。早年讀馮夢龍《醒世恒言》,見載奇聞異事;誦《太上感應篇》,亦錄感應之例。未曾想,此等玄妙,竟也真切地顯應于己身。
南國二月,晨風猶帶清寒。擱筆臨窗,望薄霧輕攏遠山,思緒如云,縈繞近年所歷奇緣,百轉千回,恍兮惚兮… …驀然回首,書案上一卷文稿映入眼簾,正是近日潛心撰述的《古訓金言》叢書之《太上感應篇今注》。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太上》真言,誠不我欺!得此諸般奇遇,更堅我向善之心、弘道之志,如磐石,如松柏。
天地之大,造化無極,蘊奇含靈;
光陰之長,因果不昧,昭昭可循。
遂感而記之,并賦小詩一首:
立善修身太上經,
天奇地驗證心誠。
麒麟送子傳祖德,
雙玉通靈證前盟。
【本文作者金熙長書法 幽氣若蘭清音如至 雪山倚空冰壑照人】
【本文作者金熙長書法 留客清言修竹里 得詩妙境晚風前】
【本文作者金熙長書法 六經作液濃于醴 三管生香燦若花】
【本文作者金熙長書法 吾藏此銘亦丹篆 君得厥勢乃真仙】
金熙長書法自作詩:
空谷傳虛籟,
鴻蒙啟硯田。
流泉淬星斗,
鶴跡入云箋。
太極懸素魄,
無極篆蒼煙。
忽聞廣樂動,
破繭見先天。
附文|金熙長:書道即天道之微縮
“天地人書”四維,書法是參悟宇宙、修煉心性的道術載體。
一、本源論:書道即天道,筆墨通玄門
書法并非單純的藝術形式,而是宇宙運行規律的微觀映射。余從《毛公鼎》金文中提煉出“音符圖符說”,文字不僅是記錄符號,更是承載天地能量的“道紋”。其線條如星軌運行,結體如山川布勢,墨氣如云霞蒸騰,使書法成為“天道顯化于紙上的痕跡”。
二、四境玄解:仙家書法的美學進階
“仙家書法四境”,構筑起層層遞進的修行體系:
「清在骨」——如太初冰雪;
「遠在神」——似有無盡天道藏于空白;
「沉在質」——筆力如地脈渾成,墨韻沉厚;
「亮在氣」——毫芒破繭,光華內蘊,終至“破繭見先天”的返璞歸真之境。
如“四象陣圖”般環環相扣,構成完整的書道修行路徑。
三、實踐論:從“筆法通玄”到“紙納乾坤”
以筆墨演道的修行過程:
「筆法通玄」——取法金文篆籀,線條如“屋漏痕”般自然天成,既含金石之力,又具云水之韻;
「墨演太極」——濃淡干濕并非刻意經營,而是順應“陰陽二氣”的自然流變,墨色如太極流轉,虛實處暗合天道;
「紙納乾坤」——章法布局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如“星宿列張”,使空白處亦成“無字之書”,形成“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宇宙觀照;
「破繭見先天」——最終境界超越技法,回歸“無為而書”的本真狀態,如《破繭見先天》詩中所言:“空明更始終,一畫即太初”。
四、終極旨歸:書道即仙道,筆墨即修行
書法的終極追求,不是風格創新,而是回歸“太初之道”;
真正的書家,應是“以天地為師,與造化同工”的修道者;
一幅佳作,不僅是視覺藝術,更是宇宙能量的凝結與釋放。
結語:以仙學視角重構書法美學,使筆墨不再局限于形式技巧,而成為參悟宇宙、修煉性靈的玄門大道。作品與理論,恰如一面鏡子,映照出書法最本真的面貌——既是藝術,更是道術;既是創作,更是修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