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在國際外交上,有些國家就算我們幫助他們發展經濟,他們也會忘恩負義,比如“烏克蘭”。
在7月初,中國企業與烏克蘭達成購買70萬噸大麥協議,此舉使得烏克蘭農業經濟得到很大的幫助。
然而面對中企的“恩情”,烏克蘭方面并不領情,7月8日,澤連斯基反手制裁5家中國企業。
這5家企業包括“芯片設備、航空航天、汽車零部件”銷售等等。
那么,為什么澤連斯基要制裁中國企業呢?制裁背后有何目的呢?
中國與烏克蘭的糧食貿易,可不是一時興起,從 2019 年起,我國就是烏克蘭糧食最大買家,這些年買的玉米、向日葵籽加起來能堆成山。
2022 年 7 月到現在,光大麥就買了 34 萬噸,玉米更是超過 500 萬噸,要知道,烏克蘭戰亂這么久,農田荒廢不少,能把糧食運出來換錢,全靠穩定的買家撐著。
這次中企 70 萬噸大麥訂單,相當于給烏克蘭農民吃了顆定心丸,春耕的種子、化肥錢總算有了著落,糧食能變成鈔票,才是戰亂中最實在的安全感。
這一次中國不僅買得多,還幫忙打通運輸通道,甚至派專家指導改良種植技術,中國購買烏克蘭糧食,直接讓不少烏克蘭家庭熬過寒冬。
當我們幫別人渡難關,別人未必記你的好,這份恩情,烏克蘭好像轉頭就忘了。
其中有精密零件、科技研發的,還有機床公司,全成了目標。
澤連斯基的行為夠狠,直接斷了這些企業在烏克蘭的活路,要知道,其中兩家還參與過烏克蘭的農業機械改造項目呢。
今天能隨便制裁企業,明天就敢撕毀更大的合作,這種翻臉比翻書還快的做派,誰看了不心寒?
更讓人想不通的是,這已經不是頭一回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不是針對某家企業,更像是沖著中國產業鏈來的,吃著中國的飯,砸著中國的鍋,這樣的買賣誰還敢做?
對于烏克蘭的說辭,我國態度一直明確,早在 4 月,外交部就說過,中方從沒給任何沖突方送過致命武器。
就說去年 3 月,烏克蘭前腳制裁中國企業,后腳我國便減少了采購烏克蘭糧食,這就是明確告訴對方我們的態度。
做生意講究的是和氣生財,如果澤連斯基持續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的話,那么將大大中國投資者前往烏克蘭的熱情。
投資者心里沒底啊,誰知道這制裁會不會擴大?萬一牽連更多行業,那損失可就大了,市場最怕的就是不確定性。
毫無疑問,澤連斯基的行為,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背后離不開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此時正好趕上俄軍在烏東加碼,他這時候跳出來制裁中國企業,無非是想給中國施壓,讓咱們去勸俄羅斯。
還想借著這事兒,在西方國家面前表表忠心,看看能不能多撈點援助。
此前,烏克蘭跟中國以前關系還不錯,上世紀 90 年代,中方買瓦良格號航母,烏克蘭幫了不少忙,后來引進氣墊艇技術、燃氣輪機,合作也挺順。
可澤連斯基上臺后,這些合作說斷就斷,現在又來這么一出,真讓人看不懂,放著好好的朋友不交,偏要往別人懷里鉆,這路走得有點迷。
希望他能夠將目光放長遠,如今烏克蘭戰后重建離不開中國,我們的基建能力、制造業實力,哪樣不是他們急需的?現在把關系搞僵了,以后有求于人的時候,可別怪別人不幫忙。
做人留一線,日后好相見,這個道理,不知道澤連斯基想明白了沒有,中國買糧食是幫人,企業賣零件是做生意,偏偏被人攪和成這樣。
中烏這幾十年的交情,從瓦良格號到燃氣輪機,從高鐵項目到農業合作,本來是段佳話,現在鬧成這樣,真讓人寒心。
其實烏克蘭老百姓心里明白,中國買家購買烏克蘭糧食有多可靠,如今出現這種事情也讓他們心里感到不安。
這事兒說到底,還是澤連斯基沒拎清輕重,放著安穩日子不過,非要跟著別人瞎折騰。
真要為烏克蘭好,該想想怎么穩住經濟,怎么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老是靠著別人的援助過活,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中國有句老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年幫他們建工廠、搞種植,就是想讓他們能自己造血,是非自有公論,公道自在人心,時間長了,誰在真心做事,誰在耍小聰明,大家都看得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