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7月17日訊(記者 張晨靜)原奶周期下行陣痛還在持續,生鮮乳價格承壓。財聯社記者從業內采訪獲悉,目前原奶供需兩不旺,國內多地價格低于成本價,國內乳制品出口量增加,長期虧損下奶牛產能結構有所好轉,預計2025年年底供需有望平衡。
據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內蒙古、河北等10個主產省份生鮮乳平均價格3.04元/公斤,與前一周持平,同比下跌6.2%。
夏季因冰淇淋冷飲需求旺盛,疊加奶牛熱應激減產,一般生鮮乳價格會有所提升,但因供需失衡當前奶價仍然承壓。
北方某牧場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相較春節過后,原奶價格有一定提升,但整體還在低谷。“最近奶價在2.7-2.8元/公斤左右,飼料價格有所下降,但還是虧損狀態,直接飼喂成本1.8元/公斤,綜合成本下來3.2-3.3元/公斤。”
本輪原奶周期下行主要原因在于原奶供給增長過快、乳制品消費需求疲軟共同原因所致。
在此前三元股份(600429.SH)業績說明會上,總經理陳海峰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原奶價格低迷是原奶供過于求的市場表現。原奶價格下降,一定程度可降低公司原材料成本,但原奶過剩會導致公司將多余奶源生產工業奶粉等產品,計提存貨跌價準備,也會給公司造成一定經營壓力。如未來供求關系不發生明顯改善,原奶價格預計仍將在低位運行。
天潤乳業(600419.SH)近期表示,受原奶周期影響,公司面臨原奶價格低迷和牛只價格下行的雙重壓力,自產原奶階段性無法完全消納,將富余生鮮乳噴粉。
值得一提的是,原奶價格持續走低,相較海外國內生鮮乳價格具備優勢,乳制品尤其大包粉的出口快速增長。此前國內乳制品出口量很小,主要產品為大包粉、奶油類產品、嬰幼兒配方粉以及包裝牛奶,主要出口目的地為我國香港地區、新加坡和印尼。根據奶業貿易月報,今年1-5月累計出口大包粉2.3萬噸,出口量同比大增401%。
牧場長期虧損也加速國內奶業產能調整,原奶供需正趨于平衡。
國家奶牛產業體系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奶牛存欄數下降了20萬到30萬頭,扭轉了連續5年增長的態勢。同時預計2025年,國內奶牛存欄會繼續下降20萬頭左右。
伊利股份(600887.SH)表示,上游原奶市場是否能好轉依賴于上游產能優化和下游需求改善。
在近期2025中國奶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李勝利表示,中國原奶產業已經觸底,但反轉還需要一年左右。
中國農墾乳業聯盟專家組組長宋亮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國內大部分地區奶價低于成本價,目前原奶市場整體供需兩不旺。前20家牧場,部分還存在擴容增產,預計今年年底11、12月份,奶源供需有望達到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