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24年,中國LNG(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均高于日本,連續兩年成為全球最大LNG進口國。與此同時,美國在2023年成為全球最大LNG出口國,并在2024年實現“蟬聯”。
但看似漸漸穩固的新格局,到2025年再次生變,俄烏、中東等地緣局勢的變化,美國關稅的混亂,中國需求的波動,正強烈沖擊著這一“最有希望的化石能源”的貿易格局。尤其在8月美國“對等關稅”即將重啟,各國博弈不斷之際,LNG也可能成為談判桌上的重要籌碼之一。
地緣影響的虛驚與窘境
地緣方面,特朗普重返白宮后,俄烏和談不斷釋放積極信號,但最終仍陷入拉鋸。特朗普也一改以往對俄羅斯的態度,開始不斷表達不滿,就在7月14日,他還強調如果50天內俄羅斯未同烏克蘭達成和平協議,美國就將對前者加征“十分嚴厲”的關稅。
對于LNG貿易來說,俄羅斯一直是LNG出口大國,對天然氣需求較高的歐盟國家尤其依賴該國的供應。而正是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油氣制裁與貿易爭端接踵而至,不少歐洲國家開始將俄羅斯進口改為美國進口,也促成了美國在2023年成為LNG第一大出口國。
俄烏沖突的持續,也推動著歐盟從長期視角來考慮能源供給的“去俄羅斯化”。今年6月中旬,歐盟委員會提出一項立法提案,計劃用兩年多的時間在進口油氣資源中徹底消除對俄羅斯的依賴,其中也明確提到2027年底前逐步淘汰直接或間接從俄羅斯進口的LNG。如果按照這份提案,明年起,歐盟國家就不能再與俄羅斯簽訂新的LNG采購合同。
相比之下,中東局勢的驟然緊張看起來更像是“虛驚一場”。6月13日以色列伊朗爆發沖突后,伊朗一度宣稱要封鎖霍爾木茲海峽,而曾經的LNG第一出口國卡塔爾的供給多是從該處流向世界各國的,市場一度擔憂這一承載全球20%的LNG貿易的交通要道陷入危機,導致市場價格急劇波動。但很快,美國的介入讓戰局迅速生變,兩國達成停火協議后,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危機也就此解除。
關稅戰的沖擊與拉鋸
今年二季度,關稅一度成為了各類市場、各地市場的主角,其影響還要勝過地緣局勢的變化。
實際上,今年2月美國就率先宣布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征關稅,中國隨即進行反制,其中就包括對美國LNG加征15%關稅。
今年1-2月,中國從美國進口LNG的進口額同比下降約43.7%,從3月開始,LNG進口全面暫停。而去年1-5月,中國從美國進口LNG超過135萬噸,進口額51.57億元人民幣,在各進口國中均排名第六(全年排名第五),占總比4%左右。
與此同時,暖冬氣候、高庫存、價格波動疊加貿易局勢變化,讓中國LNG市場需求迅速走弱。2024年中國LNG進口增速在2023年全球最高的水平上又增長了8%(其中自美國進口量增超30%),但今年1-5月,進口量暴跌23%,進口額暴跌26%,均創下同期記錄。
從中國這個第一大進口國的進口結構來看,根據中國海關公布的今年1-5月數據,前五名仍與去年同期一致,但卡塔爾超過澳大利亞成為第一,俄羅斯超過馬來西亞成為第三,而除了自卡塔爾的進口量同比增長4.9%外,自其他國家進口均出現同比下降,其中自印度尼西亞的進口下降較少,為3.2%,自俄羅斯進口下降16%,而自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的進口均降超26%。
而對于產能大國美國來說,特朗普政府對LNG十分重視,他上臺后就撤銷了拜登政府此前的暫停令,重啟LNG出口設施的項目審批流程,著力擴大美國LNG出口。
而在失去中國市場,且中國對其LNG領域最大競爭對手卡塔爾的進口逆勢增長的情況下,美國也在更加急切地尋找其他出口渠道。一方面,美國繼續鞏固與歐洲的貿易往來,今年前五個月,歐洲近六成的LNG進口自美國。另一方面,LNG也成為了貿易談判中的籌碼,根據多方媒體報道,美國在與日本、歐盟、韓國、越南等的談判中,均施壓要求對方加大進口LNG或合作開發LNG。近期與美國達成廣泛協議的越南,在“對等關稅”公布前就表示,政推動購買總額超過9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以緩和美國對越貿易逆差,其中即包括至少60億美元的LNG。
總的來看,中美不少油氣巨頭都在LNG領域押下重注。實際上,2024年,天然氣業務就成為了中國“三桶油”財報中的亮點,在該領域市場份額超過六成的中石油,去年天然氣銷量同比增長5.2%,達到2877.5億立方米,創下歷史紀錄,并貢獻了540.1億元利潤,在油價走低的情況下支撐了公司業績。
美股方面,Cheniere Energy和Venture Global是美國前兩大LNG出口商,在今年1月迎來股價高點后,均出現明顯下滑,不過,在4月初由于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重挫跌至低點后,又迎來震蕩走高的行情。此外,埃克森美孚、雪佛龍、BP、殼牌等國際油氣巨頭也均是LNG領域的重要玩家。
短期來看,受市場價格和需求波動、關稅等影響,2025年LNG市場需求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但中長期來看,這一碳排最少的化石能源被視作由傳統燃料走向清潔能源的過渡、橋梁,仍被普遍看好。殼牌的《LNG前景報告》和彭博新能源財經(BNEF)相關報告都曾預測全球對LNG的需求將在15年內增長50%以上,而中國仍是需求增量的大頭,德勤預計2033年中國LNG需求相較2023年增長55%,畢馬威更加樂觀,認為到2030年,中國LNG需求或將實現翻倍。
而在產能和出口方面,包括美國能源部、殼牌等,都預測美國仍將是LNG供應增量的主要提供者,未來北美LNG產量將增至全球的三成左右。
不過,供應的增速可能仍會快過需求,高盛認為,以歐洲為首,全球LNG價格會在2030年前逐步下降,其中歐洲市場3年內就可能出現價格“腰斬”的情況。
對于LNG供應商來說,如此劇烈的價格波動,也會對業績帶來不小的沖擊。(本文首發于巴倫中文網,作者|胡珈萌,編輯|蔡鵬程)
更多對全球市場、跨國公司和中國經濟的深度分析與獨家洞察,歡迎點擊https://www.barrons.com.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