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圖/央視視頻截圖
7月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布會。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鄭柵潔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亮出一份“硬核成績單”:“十四五”以來,我們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球領先,我們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采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制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
“第一艘”“第一座”“第一次”,這一連串“第一”背后,不僅是中國科技實力的集中展現,更折射出我國在復雜國際環境中突圍破局的深層邏輯。特別是站在“脫鉤斷鏈”的宏觀視角下,值得進一步追問的是,這些“第一”的取得,靠的究竟是什么?
一個“第一”的取得或許是偶然事件,但中國科技創新的“多個第一”,就一定不是短暫爆發的“技術奇觀”,而是長期戰略規劃與階段性突破的結合。
從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到C919大飛機的商業首飛,這些被外界視為單一技術突破的“高光時刻”背后,其實依靠的是政策支持、資本投入、人才儲備、產學研協同、產業鏈配套等多重因素交織而成的創新生態系統的集體智慧。科技創新從來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創新生態系統的“化學反應”。
首先必須看到的是,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是孕育“第一”的深厚沃土和核心引擎。科技創新絕非實驗室里的閉門造車,其最終價值在于應用與迭代。中國14億多人口邁向現代化進程中產生的巨量、多元且不斷升級的需求,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試驗場”和“加速器”。
在市場之外的“國之重器”層面,科技創新的“第一”則往往始于頂層設計的戰略布局。回顧此前的“十四五”規劃,就明確提出將創新置于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通過“揭榜掛帥”“賽馬制”等機制,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力。
此外,在財政政策上對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空前。國家統計局最新披露數據顯示,今年1—5月,現行支持科技創新和制造業發展的主要政策減稅降費及退稅達6361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減按15%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等支持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和新興產業的政策減稅1407億元。針對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先進制造業增值稅加計抵減等政策精準發力,為創新主體提供了強勁動能。
回到城市層面來看,政策布局也在力圖打破創新的“孤島效應”。比如此前北京科委就曾經介紹,北京通過“8只政府產業投資基金”逆周期調節,累計投資194億元,帶動社會投資508億元,形成了3個萬億級和7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這種“政策+資金+市場”的組合拳,不僅降低了企業的研發風險,還通過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創新,加速了技術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化。
同樣必須看到的是,這些多個“第一”不僅是我國國內創新生態的成果,更是全球化協作的產物。 強調自主創新絕非意味著閉門造車。一個健康的創新生態系統必然是開放包容、善于學習、深度融入全球網絡的。C919按照國際適航標準完成商業飛行,恰恰就標志著中國航空制造業從“國產化”邁向“國際化”。這種突破背后,是與全球供應鏈、技術標準和市場規則的深度對接。
從北京中關村的“獨角獸”企業到深圳前海的跨境創新平臺,從合肥的量子通信到上海張江的生物醫藥集群,創新要素正在加速流動。這也再一次說明,科技創新的“第一”從來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創新生態系統的集體成果。它需要大規模市場的化學反應、政策的精準引導、資本的耐心支持、人才的自由流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以及全球化的協作視野。當這些要素形成閉環,技術突破便不再是偶然的“高光時刻”,而是能夠成為可復制、可推廣的“常態突破”。
編輯 / 柯銳
校對 / 李立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